早就听说大河剧拍的逼格无比的高,这次算领教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这段历史也让人们对近代日本走上现代化和军国主义化道路有了一定了解,身为中国人肯定不愿认同日本侵略的国策,但站在日本的立场一切又是那么顺其自然,在黑船事件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跟中国的情况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他们走上了一条扩张的道路,这其中有很多偶然的成分,如果一些偶然没有发生,那之后的历史可能也会产生不同走向,但现实没有但是和如果~看到片中日本维新之后的改革,全盘西化脱亚入欧,再对比看留着辫子吸着鸦片的清军和所谓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就觉得在那个时代我们挨打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值得反思的是,战后两个战败国现在都混得风生水起,我们却明知落后还躲在天朝上国的梦中,是不是似曾相识呢?难怪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历史是起不到任何教育警醒作用的~
小岛毅在他的两本书中,都不停的在提醒司马辽太郎这种通俗历史小说作者对正统历史学的侵袭,他拥有大量读者,而且白纸黑字又理所当然因为其销量和亲民性,被改编成影视剧。这个系列13集,80分钟一集,2/3部分都是对军国主义的歌颂,只是用这些呆在家里每天在神龛前殷切祷告丈夫、孩子能够从战场平安归来的女人那里,试图柔化本片的浓厚战争味道。真的是对战争的一种赞美了。
本剧燃起大河剧兴趣。伪纪录片风格。考证还原真是神了。只不过在中国上下的功夫不够多,不应该啊…好古演的一般。子规真之比原著丰富多了。真之最后崩溃了。战争作为崛起的标志,本身就有问题吧。一旦进入战争轨道,也就失控了。十元妹子,真是…美的惊了我。只喜欢这型的。题字也好。
第二部短短的4集中,除围绕秋山真之、正冈子规两位主角外,广濑武夫、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安娜三位配角熠熠生辉,闪耀的人性光辉甚至盖过主角,让人感动不已。在严肃的历史正剧中有着超越国家、种族,如此感人的感情桥段,不得不对NHK的选角能力、编剧的用心良苦佩服得五体投地。
抛开国仇家恨不说,真的把日本当时奋发向上、维新图强的社会、民众的气质展现了出来。有时候一个国家的崛起靠的就是这么一股精气神。久石让的主题曲配乐+莎拉布莱曼的吟唱满分。后来自己婚礼时,新娘入场的背景用的也是主题曲,很多人还特地来问音乐出处,并特地去看了电视剧。
这片子对日本人中国人应该都很“励志”,且不论香川照之的演技在日本无出其右者,伊藤博文总能想到最坏情况并未雨绸缪,后来日本把伊藤博文、高桥是清这样的人逐渐排挤清除,日本的国家机器就失去了制动——有朝一日若写戏曲史小说也该像司马辽太郎这样穿针引线游刃有余……
还是抑制不住的感动啊。几个主角的光环自不用说,却更欣赏广濑武夫少佐。Gumanasuty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挂念的温柔的心,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也被他诠释得那么美。儒雅的气质与武士的力量与决心让他收获了俄国珍贵的友情与爱情。
两外国在东北开战,清廷却无耻中立,令人心痛;有色人种正面抗击白种人,确实也在当年鼓舞了一时人心,真是矛盾。另外,现代机枪第一次发挥它的威力,使日、俄早于欧洲得知其恐怖,也让乃木希典背上了不善攻城的黑锅……
算是战争片,但是战争场面却拍的太水了。朝鲜真是可怜,岛国到底是有感到多严重的生存危机?不能被侵略,所以去侵略别人?到底是怎样的信念与想法,为了防止被侵略,在别的国家和第三国打仗?!阿律真的好棒!
有美化之处,但总体上还算客观。清帝国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在近代化的潮流中未能与世界接轨,因此多是内乱与反侵略,而日本却在积极追赶,与西方同台博弈。日本这个国家啊,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
这是一部国家励志史,即使是”他国之云,我国之殇“,但胜败明显,他们仍然是可敬的对手。沧海桑田,上下沉浮,不论个人、家族,民族还是国家,其中中兴之理,不分大小,不限中外,似乎都是一致的。
这一步,看到日人总结甲午海战,模仿美人棋盘操练,很惊讶日人的学习能力,和现代化头脑的迅速,一个人,最可怕的是观念的落后,是接触新事物后的麻木,是因循守旧,是沉迷在过去而不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