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的很多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倒不是说什么可怕的回忆,而是原来战争片还可以这样拍的角度,真正的反战恰恰不是站在某一方的角度去渲染战争,而是从人性的角度,从一个本该远离战争的角色身上去反思战争对所有人事物的影响,红樱桃如是,萤火虫之墓也如是。另外这部片子当年上映颇有争议,主要是因为裸露镜头,作为抗战教育片我们大多对此好奇才看这片,但看完后却觉得这片子不适合14岁以下的观看。
电影频道播出的版本是不足120分钟的,但即便如此,叶挺的孙子拍朱德的女儿也让我对红二代又敬佩了几分,至于叶大鹰和韩三平的纷争则是后话了。这才是真正懂战争懂历史的作品,楚楚哭诉自己的父亲要腰斩那一幕的确令人动容,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现实,就像芦苇后来指责文身是有文化水准的纳粹德国军人所不屑的,但历史中纳粹连人皮灯罩都能做,文身就下三滥了?这不正是超越了现实并高于现实的艺术升华吗?
战争,罪恶的第三帝国最终覆灭了。可留给楚楚身上那件纹身,却无法洗净,它是纳粹法西斯不甘心灭亡的罪证,可最终邪不压正,随着柏林被攻陷,德国人投降了。本片以孤儿们的视角,生动记录了那段历史,不管是眼镜男孩对德国俘虏的报复,还是楚楚忍着剧痛焚烧后背的纹身纳粹标志,都说明了正义。本片让人震撼,还记得我最初看此片是在8.9岁的时候,十几年过去了,依旧觉得中国当下拍不出类似的片子。
电影的情节反映了主创缺乏历史感,最离谱的是加了一段纳粹军官给那个中国小女孩楚楚文身的戏——文身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很低俗的“下三滥”,吉卜赛人呀、做苦力的呀、社会下层的人才干这事儿,德国的贵族军官都有相当文化水准,文身之嗜真是匪夷所思。德国人、俄罗斯人看了《红樱桃》之后都哑然失笑,对我们再现欧洲二战的电影水准很不以为然,导致了《红樱桃》在国际影展上颇受冷遇……
风格很像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用人物和情节反思战争。楚楚作为革命的负担到苏维埃的英雄儿女,战争活化石,自身的痛苦可想而知。想成为职业革命者的罗小曼凭借着简单的爱憎去实现自己所谓的正义,付出了残酷的代价。抛开人物原型不说,也不谈爱国主义教育,仅从战争对于普通民众的摧残,本片可谓精品。
小时候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同期上映的还有一个美国大片《纽约大劫案》,而我选择了《红樱桃》……前两天出差,在酒店电视上又看到这部片子。过往的恐怖记忆油然而生。虽然我已经不像小时候会有一种无法控制的紧张、压抑和恐惧,而且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但我却不想推荐这部电影。
《红樱桃》是一部并没有太多反映战争惨烈的二战电影,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电影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反战观念,在那已然人性泯灭暗无天日的岁月中,其以两个个孩子在欧洲法西斯的迫害下所历经的苦难,是如此的不寒而栗,恰如同楚楚那身纹身一样,将战争之殇铭刻于了每个观众的心底。
看过许多二战电影(钢琴师、美丽人生、辛德拉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这部电影的深度不是一般的,要是是写犹太人的或者欧美拍的(而非中国或俄罗斯)一定能上9分,可见人性的美丑跟电影中的时代没有多少差别。楚楚演得太好了。
尽管战争结束,屈辱和罪恶都将随着纹身一起深深地烙刻在她的身体上和心灵里。本片并没有直指战争,而是采用独特视角反映战争对人的摧残和蹂躏,在影像的呈现上颇有《辛德勒的名单》的风范和味道,可见叶大鹰导演的功力和独具匠心。
虽然是iptv上看的,但分明带着央视六套的台标。看了没一会儿就感受到了强烈的R级氛围,心想说这大概是十几年前央6放过的片子吧。结果几分钟后就看到了左下角“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字样。就还挺微妙的。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那个时候还是初中生。别样的反纳粹题材,十分诗意的画面,在那个时候算是国产电影的新标杆。虽然在细节上缺失很多,可是郭柯宇的演技真的是吊打如今的流量小花和小生
看这片子的时候还太小,上小学,对于女主后背的纹身和她后来不惜用火把把纹身毁掉整个后背的画面影响非常深。很久以后终于通过搜索剧情找到了这部片子。年代虽早,但是记忆点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