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索尔之子/天堂无门(港)
◎片 名 Saul fia
◎年 代 2015
◎国 家 匈牙利
◎类 别 剧情/战争/惊悚
◎语 言 匈牙利语/意第绪语/德语/波兰语/希腊语/法语
◎字 幕 中英双字幕
◎上映日期 2015-05-15(戛纳电影节)/2015-06-11(匈牙利)
◎IMDb评分? 7.9/10 from 10,790 users
◎豆瓣评分 7.6/10 from 2,791 users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1.16G
◎片 长 107分钟
◎导 演 拉斯洛·奈迈施 Laszlo Nemes
◎主 演 格扎·罗里格 Géza R?0?2hrig
Levente Molnár
Urs Rechn
Jerzy Walczak
Gerg?0?2 Farkas
Balázs Farkas
Sándor Zsótér
Marcin Czarnik
Levente Orbán
Kamil Dobrowolski
?
◎简 介
?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1944年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一个焚烧尸体的男子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儿子的尸体,于是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花絮
?
.影片被2015年柏林电影节拒之门外。导演证实了这一点:“这是真的,他们不想让我们进竞赛单元。我原本以为因为刚好是解放奥斯维辛70周年,这部电影去柏林会很合适,但事与愿违……”
?
.在被柏林主竞赛单元拒绝之后,尽管能在非竞赛单元放映,但主创还是决定放弃柏林。这个决定很英明,影片最终在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首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导演表示,由依莱姆·克里莫夫执导的经典影片《过来瞧瞧》(1985)是影片最大的灵感来源之一。
?
.影片中奥斯威辛-伯肯诺纳粹集中营(Auschwitz-Birkenau,位于波兰)是由场景设计师在布达佩斯附件一所旧仓库中重建的。据说,一座前苏联30年代的军事基地也被用作场景。
?
.影片中尸体被抛弃在波兰的维斯杜拉(Vistula)或者索拉(Sola)两条河,实际上是在布达佩斯附近的多瑙河拍摄的。
?
.影片代表匈牙利申报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且最终获奖。
?
.影片采用了1.33:1画面比例,而非流行的宽屏比例。导演表示:“我们当时很犹豫。最终选择1.33:1是因为,我们不想在背景上透露太多的信息。”
?
.影片中主人公“索尔”是虚构的人物。但片中对集中营的描写参考了Schlomo Venezia、Filip Müller、Miklos Nyiszli等真实幸存者的回忆录。
?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雷赞美了这部电影。他是一名匈牙利犹太人,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
?
.影片开头字幕解释了Sonderkommando(特遣队),其成员本身也是被关进集中营的犹太人,纳粹为了维持这个屠杀工厂的运行,选出年轻力壮的犹太人作为帮工处理尸体。主人公索尔也是属于这样的组织。
?
.影片时长107分钟,包含了85个镜头,所有镜头的长度都不足四分钟。
?
.影片在28天内拍摄完成。所有外景都是用自然光拍摄。
?
.影片的后期声效处理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后期录制了8种语言的背景人声。声效的负责人Tamás Zányi表示,影片中的声音非常丰富,与视觉上被故意限制的局限形成对照。
?
.影片的主角格扎·罗里格本职是一名诗人,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本片是他出演的第一部正式影片。
?
.导演拉斯洛·杰莱斯是罗里格的朋友,灵机一动邀请他试镜,当时试的是一个配角角色,最终却发现罗里格是饰演索尔的完美人选。
?
.本片是拉斯洛·杰莱斯的导演处女作。他在巴黎长大。最初他把本片的主角设计为法国人,当时来自法国、以色列、德国和奥地利的投资人都认为影片的想法过于冒险而拒绝投资这部影片。
?
.影片的总预算为150万欧元,,其中70%来自匈牙利电影基金会(Hungarian Film Fund),25%来自匈牙利ZF的退税,还有5%来自位于纽约的犹太人幸存者组织Claims Conference。
?
.在匈牙利,大约有10万人去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是该国观众人次最多的独立电影。
?
.影片关于集中营的背景资料部分来自于Miklos Nyiszli所著的《来自地狱的纳粹报告:奥斯维辛犹太医生纪述》这本回忆录,他曾经是Sonderkommando(特遣队)中的一名医生。
?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学家,看完影片后给导演杰莱斯寄去了25页的表扬信。信中写到“你的电影,是一个怪兽。一个我们所需要的、明白无误、造福人类和天真无邪的怪兽。”
?
.杰莱斯曾担任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助理,05年在《来自伦敦的男人》筹备期间,他读到了《The Scrolls of Auschwitz》这本收录数位“先遣队”成员回忆的书,脑海中形成了《索尔之子》的雏形。
?
.罗马尼亚作家、198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表扬了本片。他也曾是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
?
.Dario Gabbai,最后一位曾经在集中营里担任Sonderkommandos的目前在世的犹太人,在观看了本片之后表达了赞扬。他自从1951年之后一直居住在美国加州洛杉矶。
?
.在剧本最初版本中,索尔试图埋葬的尸体正是他本人的儿子,但是在改写中,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支持将尸体的身份变得可疑想法的人之一,就是索尔的扮演者格扎·罗里格。
?
◎获奖情况
?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6)
最佳外语片
?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2015)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拉斯洛·奈迈施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大奖 拉斯洛·奈迈施
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拉斯洛·奈迈施
?
第73届金球奖 (2016)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
第41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2016)
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68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2016)
最佳新人导演奖(提名) 拉斯洛·奈迈施
?
第30届美国摄影协会奖 (2016)
聚光灯奖
?
第8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处女作
?
第8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5)
最佳外语片
?
第21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6)
最佳外语片
?
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 (2016)
最佳国际电影(提名) 拉斯洛·奈迈施
?
第20届金卫星奖 (2016)
电影部门 最佳外语片
?
第14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外语片
?
第41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外语片
?
第28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外语片
?
◎影片截图
《索尔之子预告片》
本来没想打这么高的分,因为看完觉得,前半部分很真实,很残忍,后半部分过于理想化,集中营里的人都是自私的,怎么会有这么偏执的人和这么好的囚友。看完长评区一篇影评后发现还是没能彻底理解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的想法,正是因为里面的日子让自己麻木,所以他才会这么不在乎其他活着的特遣队员的死活,也不在乎自己的死活,只为了死前可以做一件救赎灵魂的事情。所以,才有大批胜利后被解放的犹太人在之后几十年纷纷自杀的现象,他们其实恨透了自己,厌恶极了自己。
蹂躏人性的法西斯秩序,反抗者坚决的眼神只是为了避免成为排队掉入火坑的死猪,从存在于人体内的地狱里传来的哀嚎声中,男孩尸体的出现被索尔焦虑地看作是种解脱方式,也获得了高尚的行动力去牵动命脉影响整个故事情节,但讽刺的是唯一诉诸人性的体面死法要遭受更多非议和挫折,为了死者牺牲生者固然是错误的理念,但奥斯维辛所有人都已经死了,临终前见到金发男孩像是一次回光返照。最终拉比死在集中营,这里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豆瓣片单上看到的某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同类型电影难免让人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影片基本没有远景,大部分都是近景和特写镜头,尤其是男主角的背部近景,还有背景虚焦,完全根据主角的移动进行场景转换,其中两个时间特别长的镜头,让人看了非常压抑,尤其是在水里那段。人物的需求大概是找到拉比(好像是某种宗教信仰)安葬儿子,但剧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为了一个死人将一群活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男主人设未免太偏执了。
最虚化的背景里是最残忍的历史和最微弱的人性,全程窒息的景深和压抑的长镜头抓着我跟随索尔完成救赎也走向终点。索尔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微笑,是对生命,是对死亡,也是对这段人类耻辱最好的回应。这部电影大概是我亲身经历过离场率最高的电影了,开场一个长镜头刚到主场景就走了一队。旁边哈切了一场的先生看完这完美的结尾对女伴说了一句,这是个啥么?----你好,这是去年的破电影
虚浮不光是镜头语言着力表现点,也是整个文本诉说的在迷失之处失去判断力的难题,索尔一己之行动实践万千家庭为之想去奔赴的一切,哪怕结果本身并无实质上的差别,但行动却证明了关于人类存在的更深层的含义,在特殊年代也不会埋没关于情感与价值的坚守,在表达上也无法避免地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和大兵瑞恩有了某种联系,有各式各样的集中营杰作的珠玉在前,此片能找到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这段历史已属不易。
浅焦镜头和深焦镜头一样迷人空间通过听觉在画外延展外加手持跟拍和集中营的背景设置观看者被迫进入紧张兮兮的背后灵状态有效且风格化的视听语言也在不断拉拢观看者进入这种压抑烦躁混乱也可以说得上偏执的个人体验//如果把世界理解为阴阳那么人们所做的就是不断寻找其中的平衡说来极端有且仅有一个不能维持范围内的平衡就只会逐渐滑入极端(超个人理解//不由联系起昨天的观影经历
虚写的信仰与父爱,实则是男主对活下去意义的追寻,即寻找一个“拉比”,为所谓的“儿子”祈祷,诵经,下葬。他已经自己划定为死人,他想为男孩做些什么,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不过是想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全篇故事极其紧凑不给多余思索空间,主旨也隐暗晦涩又不加一点明,再加上我看的版本翻译不太到位,太考验理解能力……
故事发生二战时的一个集中营里,影片拍摄得很巧妙,没有正面描写集中营里的种种惨无人道,而是将这些糅杂今进了背景当中,通篇使用了大量的人物特写,背景统统被虚化。就是在这种绝望的氛围下,让主人公去寻找希望,实际就是在寻找活下去的意义。还好最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看似残忍但是充满希望的结局。
全片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窝火的氛围中。晃动模糊的镜头更是增加了人的焦虑感。男主从头到尾都执着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顾任何劝阻,仿佛不在乎死,弄丢逃命炸药,害死无辜同胞,一心就想要找个拉比替男孩下葬。男主你想逞英雄请自便,但不要拉无辜的人垫背。还是快来个人把他一枪打死算了。结局,唉
超长镜头,大逆光,凸显主角心理慌乱,焦急,无助的心态。从头到尾的面无表情,直到片尾大逃亡路上在一个木屋休息片刻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时露出了笑容。看这部电影想起了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发生在纳粹集中营,尸体无数,但导演处理得很艺术,并无太好好多血腥。战争的灾难性明了。
很独特的电影,正方形画幅、模糊掉周围人间地狱的短焦镜头和多个长镜头将叙事焦点始终集中在男主角索尔身上,偏执的个人主义、意气用事让人反感,不过也以此让观众从个体的角度体会到残酷的集中营对人性的抹杀。整体相对写实但过于消极。结局消失在丛林中的孩子,象征意味浓厚。
人因有了念而去追求,虚糊的背景不仅是残酷的人间,也是索尔心里无声麻木的炼狱,人在此等极端环境中走向执念的终极.#写二战集中营的故事那么多,感人的震撼的泪流不止的不少,本片描述的角度不同,主观意识非常强烈,这种代入感或许是这部片子的亮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