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纯美国式主旋律的战争片,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立足于战争的的残酷性,带着我们直面战争和真实地描写出了美国军人对于战争的看法。影片开头出现道“战争似毒品,一旦沾染便无法摆脱,它们都是上帝对人类文明最恶毒的讽刺”影片带着我们逐渐深入男主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其实男主早已经被这战争毒品已经沾染,他对于战争的看法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救更多的人,但是他的心里很迷茫,他不敢对他人付出太多的感情,当他回到家后他感到无比设从,所以他选择再次回到战争,365这个数字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他又要经历一次战争,但是他在下飞机时却笑了,这个笑并不代表他喜欢战争,而是在嘲笑自己找到了归宿的无奈。
当代战争狂速写。不以小见大,更像一种新鲜视角下的常态揭露。毕格罗总是先以凌厉的真实感制伏你,把那些引向母题的画面藏在碎片化剪辑之下,再把想说的东西娓娓道来,造势再借势,一气呵成。看她的电影像在玩拼图,追逐一个并不宏大却绝对有趣的原貌历程。我太吃这一套了。另外说这片反战的,当真?
奥斯卡的话,有点夸张了。配乐不错,引导节奏的全是OST,男主的内心戏太赞,狙击那场戏尤其点赞!而且战阵片里一直爆粗口也会觉得不雅的常态下,这部戏里飙的粗口,在压抑、紧张、的氛围营造下,听起来一点都不过,不脏。故事、心理、节奏、音乐,这若是导演的炉火纯青,那真的很棒很棒!
本片贡献了私人所看过的最棒狙击戏。毕格罗已然跃升为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一,极致的掌控力造就了超强的剧情紧张感,观影过程中基本每隔十分钟一爆点。演员表演更是是造就本作经典地位的决定因素,通过雷纳的战争“毒瘾”带出反思,凸显出被战争所异化的人格,使人信服。
【迟标】11~12年间观看。对于这片爆冷获奥斯卡没觉得很意外,除去政权下需要以外,凯瑟琳毕罗格确实是一位少有的拍摄男性战争题材较多的女性导演,本片真实地反映了在中东战区的一些真实情况,士兵最需要的并不是国家授予的奖章或是奖金,而是心灵的安慰与宁静。
生与死,其它得一切,空谈得时候都无所谓,真正到了节骨眼上,那是辨别男人和男孩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当你看到一个男人眼中的执着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我老说,一个男人,首先靠毅力,其次靠智商,然后是肌肉,包住这一切的躯壳,必须是带情感的。
战争如何腐蚀人的灵魂~威尔把所有的痛苦绝望偷偷隐藏消化,展现给外人的则是坚强无畏随意任性的态度…威尔浴室抱头痛哭,艾瑞克经历战友死亡后的怯懦无助,山彭泪眼婆娑,对着威尔哭泣诉说,想要一个儿子,想要回家~
遇到潜在危险靠近,美军早就开枪了吧。全程就是一次一次拆弹,只有时间线来连贯,所有没有一个强大的故事来贯穿整个电影,想着当拆弹科教片来看,然又不严谨,都是个人逞能主义在装。看睡着了。
以手持摄影和自然光源营造真实感和紧迫感,看得心惊肉跳。片尾黑人士兵的反问真实感人,唯独不喜欢的是片尾主人公的“再度归来”,不知是响应主旋律还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感觉很苍白。
去那种随时能over的场面就应该像詹姆斯一样,要不真会死的很快,平时生活也是一样。看的很有现场感也诧异于女导演的男性魅力。超市购物那一段很有意味,对儿子说的话很受用。
纪录片的视角,很散漫但很真实,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类似,不追求宏大的场面,而是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状态,有血有肉有情感才是人。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类题材。
一名女性导演用散漫的记录方式拍出了一部非常硬的电影,再对比一下近日大陆某个抨击柔弱男性跪舔政权认为自己是真男人的小粉红直男癌导演/演员,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