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拍的最好的一部,比《钢的琴》更为自然和生动。主人公王抗美退休再就业的过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他笑中带泪的个体遭遇,其在城市之间的运动轨迹也捕捉了大量的民生百态和世间冷暖。东北人自带的幽默属性消解了故事中残酷的一面,而一直出现的各种网络神曲则将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躁动与不安完美的衬托了出来。这个片子应该和宁瀛的《夏日暖洋洋》放在一起比较,不可逆的时代脉络和小人物的命运共振是它们最为相似的特点。
生活真苦但也得过我爸说的你得出去不管家里多舒服躺着多悠闲你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片尾王抗美死的心都有了死了老人老婆孩子怎么办死不成那还得继续过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看完难受难受得想哭这个周六考研完全没有希望生活特别迷茫前怕狼后怕虎真他妈怂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生活底层的人都在努力生活我这么大了还要靠父母开导走出去活下去做个好人会有福的
范老师演的真好。感觉片子想说的太多了,每一个情节安排都花了不少心思,细节也都特别好,核心可能是“众生皆苦”吧。ly同学说,每个人的十字架都只能自己背,差不多的意思。谁都不容易,都为了自己的事情忙忙碌碌无暇他顾,所以谁也替不了谁,无奈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愤怒压根儿没用,只能叹口气接着搬砖。
用一天光阴掰扯出人生的艰辛,范伟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那种无可奈何且随他去的强颜欢笑,真是让人一点儿也乐不出来。张猛描摹生活那份细致劲儿如今是越来越少见了,另外看片时的观感始终就和三轮车上的信乐团一样拧巴,你看着破败的网吧,衰颓的小城,这分明不是你记忆中的2006,却同样真实的让人措手不及
东北贾樟柯,写实性非常强,各种文化符号以及脸谱人物,乃至那些流行歌曲,都太让人熟悉不过了,往前往后各捣10年,好像百姓都是这样过来的,什么都没变。中国电影史上其实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电影,不过事实却是如今想这样拍敢这样拍的电影人确实越来越少。范伟(至少)10年前就该拿(至少)金马影帝了。
乙壬兄亲情推荐,范伟老哥演绎底层草根的真实生活,透过小人物见大社会,在黑色幽默中透着无奈与讽刺。本片的视角不带高见也非俯视,他把那种菜市场的泥泞嘈杂气息忠实而平稳地织入了每一格镜头。同时他也知道,那些看电影的人兴趣点何在,给你恰到好处的亲切熟悉。“长征“是王抗美的信仰,你我的呢?
比较牛的地方在于没有给我们灌输“窝囊地活下去就会有好报”思想,同时也没有桑迪亚哥那样一个英雄气质浓烈的硬汉形象,王抗美仰面躺倒在冰冷的地面上,两只眼睛失神地看着头顶那盏孤零零的路灯,虽然在生活面前碰得鼻青脸肿,但是他还能在深夜的大街上给舞伴打电话,豪气冲天地喊上一句“出来跳舞”
电脑算命、跳舞传销、内衣展销...张猛塑造幽默情境的能力很棒。90多分钟内展现了这个人物在退休这个节点过后,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脱节和落后。老实人算不过精明分子,理不清繁复的家务事,一个理想年代也在唱不上去高音的红歌中逝去了。由喜转悲的结构清晰恰当,down出力度。
片名反语,范伟到底是没沾上耳朵的光,到处碰壁的遭遇令人心酸,折射出的人情世故也让人感慨万千。张猛似乎对工人阶级有着特殊的情结,从文艺气息浓厚的《钢的琴》到生活气息浓厚的《耳朵大有福》,总有股亲切熟悉的东北大碴子味儿,两部片中主角骑上自行车的沿途风光也是各自时代的缩影
范范演技没的说回过头来对比范伟和赵本山根本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赵本山感觉都啥尴尬表演还是范伟厉害!整部剧带我重温了一遍小时候的流行音乐也是厉害了????周杰伦三年二班的那红色老一块从网吧老板到范伟到电脑算命那妹子再从修车那回到了范伟手机是什么意思?没明白????
曾经看过几个支离破碎的片段被感动了,此刻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那种微妙的感动似乎变淡了,估计是和电影整体的拍摄手法有关,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没有什么情感上的渲染,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克制的感怀~~如果从名字和海报上以为这是部喜剧,那你就上当了~~
跟老兽比,范伟早该得影帝了。范伟真是老天爷赏了演艺这碗饭,演得了王抗美,演得了范德彪,演得了耿星光,演得了王木生,演得了丁务源,演得了砖头哥,演得了孔令学,演得了药匣子……等等。这些角色只有一个共同之处,演员的名字叫范伟,再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