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收获一部感觉不错的「马戏团」电影,不同于卓别林幽默搞笑的《马戏团》、梦工厂绚丽多彩的《马达加斯加3》、休·杰克曼劲歌热舞的《马戏之王》,这部《戏王之王》颇有些「纪录片+剧情片」结合的感觉,展示马戏团表演的部分让人透过影像了解20世纪50年代马戏的风采,而穿插其中的剧情则将其串联成章,后面的火车事故略抓马挺意想不到,但庞大人群乱中有序的场面调度还蛮棒,不过结尾感觉收得有些仓促。
表面上借用了马戏团的外壳,内里却讲述着《It''saWonderfulLife》的故事,传达着好人自有好报的千古良训。一个伟光正不谙女色的团长,一个争强好胜芳心未定的女主,一个风流浪漫的空中飞人,都不及一个小丑面具下亡命的医生复杂深刻。大段的马戏表演,虽有新鲜感,却拖沓节奏,后段高潮不足仓促收场
除了马戏表演以外,马戏团里的爱恨情仇很一般。带着圣母光环的二X女主尤其讨人厌。。。三个男人毫无理由的围着她!Charlton和Jimmy深深的打了场酱油,Jimmy小丑的背景故事好多竟然没有多挖掘一下故事就结束了!没办法。。。客串嘛!戏份实在太少!!蹦蹦床那场戏应该是全片最温馨的段落了!三星半。
这么一个胖大马戏团,看片时就在琢磨,每天的成本得有多少钱啊?这个剧团的团长每天真得累死,焦头烂额,看电影操心这个这也是职业病啦。片子里的节目挺好看,空中动作真揪心。团长看着眼熟,果然是宾虚的男主,女主上肢一看就特有力量,男飞人也很帅,医生小丑居然是个大帅哥,嗬,棒棒的歌舞片
太奢华了,把马戏表演非常细致地展现在大银幕上,可惜却弱化了电影的质感,这几届奥斯卡都犯了一个通病,就是注重粉饰太平,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挖掘,所以这几年鲜有佳作,大多平庸。可能也和二战刚刚结束,无论是政治界还是文化界都需要重建,也需要这样的作品抚慰民众的心灵吧。
按现在的眼光,电影不成其为电影。但1400人、200多只动物的马戏团,不同于其实团队,项目多而杂,这得是一个多么庞大而精致的机器,做个马戏团经理比任何一个文艺团队的经理都难,组织并能拍出这样的场面的导演也不容易。PS:火车相撞的效果做得不错。
在电视新兴升起,如何靠电影留住票房,所以大成本大制作的本片诞生了。意外的被65年前的老把戏吸引了…除去马戏表演以外,其实情节非常简单,就是一段四角恋,和善良医生的故事。算是为基本淡出时代的马戏留下资源吧,thegreatestshow.
中国这翻译名是个什么鬼,还是原名好。看完电影确实是看了一场好看的马戏表演,布雷利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了,电影中把他塑造得很好。可能这电影也是对马戏表演团的纪念与哀悼吧,最后一场残破的场地表演能算马戏表演最后的悲歌与祝福吧。
#OscarBestPicture#我基本给最佳影片都是4星,因为它们的质量总是很稳定,即便有人说评委瞎了眼神马的。但是这部电影我只能给出3星,除了展出一场又一场的马戏之外啥也没有,所以真是冷战时期人们对歌舞升平那么地追求吗?
面对电视界的蓬勃发展,饱受威胁的电影界选择了一部足以压倒电视气势的超级豪华大制作,同时也有照顾老前辈情绪的成分,因而忽视了《正午》等真正经典的作品。本片经常跻身“最不该获得奥斯卡”的名单。火车出轨的片断在当时令人大开眼界。
基本是记录片,想起了儿时在村头观看的为数不多的难忘的马戏,阵容远逊于片中的豪华,被奥斯卡青眼或正是这种记实性与豪华吧,故事很弱,结尾很牵强,但有些场面过目难忘,比如各种惊险表演,比如列车翻覆,1952年制作,颇为大气磅礴。
很宏大的场面,在每个城市的各片段,描绘出一个马戏团各精彩的节目来;1400人的马戏团,规模真够大的,正常运作下挺好的,可惜就有那么些害群之马;还是有那个时代的共性,人物转变得突然,不够自然,故事情节也不是很完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