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擦鞋小钱,不怜随后被打,路人来去匆匆,唯我低头细察。厚脸皮处处赊账,到头来见面打烊,集装箱强行打开,难民人一动不动,闪光灯反应神速,一小孩趁机逃脱。我花钱偷偷提供食物,可回家妻子痛倒在地,好心人连夜送去医院,再回家男孩突然出现,要去伦敦却不知在哪里。诊断结果希望渺茫,面无悲色巧慰丈夫,无视探长好意提醒,不知情况只顾男孩,好在他也勤劳能干,寻父之路坑坑洼洼,编造谎言不打草稿,身着大衣手拿菠萝,奇葩造型雷住众人,筹钱顺便化解尴尬,他来送礼托为机缘,掏空储蓄只为送他离开,礼貌面对警察迟到搜查,只此对视探长心软放行。酒吧老板娘说的没错,我配不上我善良的妻子,她隐瞒病情让我完成使命,我却辜负等待帮助陌生男孩,我携你走过开满樱花的树下,你还想着为我做饭。
人文主义在考里斯麦基温情脉脉又充满pathos的[勒阿弗尔]里达到了高峰。显然,这是一部童话。只有用胶片才能拍出来的画面带上了油画质感,让这部仿佛静物画的电影散发着一种忧伤。这忧伤来自于时代:凡是冰冷的东西都是现代的(一切问题的源头来自于电脑错误),凡是人的东西都是复古的,这就是导演现阶段的世界观。能用构图解决的东西,他绝不多浪费一个镜头。就这样拍呀拍呀,直到他把镜头对准了一根花枝,并在里面看到了金子般的人性光辉。
主题就是真善美+白左圣母心,街区所有人都会主动帮助非洲难民,法国当局遣散偷渡客就是反派,在阿基心里这样的问题全都可以被理想化,基本把勒阿弗尔拍成伊甸园了。另外,看了阿基在11年戛纳发布会对记者们的态度和反馈,可以看出他过于自负,言谈举止没什么礼貌,不太喜欢。当然,只谈《勒阿弗尔》的话,优点也很突出,打光布景是教科书级的,营造出油画般的70年代色调,少特写多全景,固定机位空镜头很多,技术层面不愧大师称号。
阿基绝对是擅长“预视觉化”的导演,旁观角度侧面双人镜头、拒用正反打的对立视点、对角线构图、灰蓝配色、表现主义打光等调度手段与“救人一命即拯救全世界”主题冷暖交汇,精准的匹配剪辑、静帧与摇镜间替则保证了影片的流畅和紧凑。“你不在的时候,我有机会过了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本来,以为没什么不同。但是,忽然感觉,这种生活真的很有必要。”
只有消失的卷烟能提醒我这是个2011年的片子…补到的三部阿基电影里最有人情味的一部,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无动作无表情的正脸特写(feat.新时代香烟),不过这次满是善良和希望。果然老年人们比较看得开,加上老年阿基导演也肯放过群众的小心脏了暗暗松口气。北欧果然已经逃不开难民话题,美化也好现实也罢,珍惜现世罢
4.5本是紧张刺激的猫鼠游戏,却在阿基的极简修辞下变成治愈人心的都市鸡汤寓言,挪用于前作的黑人男孩/狗/鲜花化身为勒阿弗尔的薄暮之光;你说的只是一个名字,而我说的却是一种文化。歌手夫妇在酒吧见面,男主以不动声色之气缓慢退出,有莫名的温暖。结尾不见死亡,却目睹满树樱花。亮点:菠萝;信封
北欧特有的空气光感,加上学小津的固定机位,明亮安稳。室内画面上方总在阴影中,人脸大面积阴影,让我以为女主必死的悲剧。因此即使“还是个大孩子”的男主救助难民,跟老街坊们默契配合,还是紧张等待知道真相后的男主面对的挣扎,会不会错过最后一面,死后救助本身怎么成为男主救赎之类,但结局意外
好人有好报,男主老婆奇迹痊愈。很巧合,刚看完【敦刻尔克】没几天,在本片里见到真实敦刻尔克的海滩一角。黑小孩想去的就是敦刻尔克海对面的英国,找妈妈,他坐船离开。相比导演的【希望另一面】,同样的难民题材,黑小孩的磨难比叙利亚难民减少的多。有几个镜头,明显看到灯光转过来,舞台味道浓郁
在本片节制凝炼的叙事语境下,叙述立场基本为电影设立了一道免疫差评的屏障,由善意出发的相助和妥协似乎理应高风亮节,但当这一切和法律、群居、规则等社会命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恐怕事情远不止这样简单了。因此,在本片的语境下电影温暖治愈的恰如其分,但总透着一众自说自话的尴尬。
第一次看阿基的片子,甚喜,1、灰蓝色调的北欧风格,无处不在的黄色元素。2、极简的叙事方式,声音的应用,都源于布列松。3、镜头设计上深得小津的镜头趣味,片尾樱花直接致敬了小津。4、对画面细节的把控,直接让形式承载了人物内心活动。5、风格和语境成了影片最大的互文材料。
「你的账单和刚果河一样长」「地中海里的出生证明比鱼还多,但要驱逐一个没名没姓的人要难得多」「我得了白化病,还是个记者和律师」镜头语言充满诙谐幽默,音乐却带一点点淡淡的忧伤,勒阿弗尔的人们依旧温暖如阳,只是现实却总充满悲伤。这是属于阿基的童话,永远爱阿基。
很可爱,很温暖。阿基很喜欢演唱会。有意思的是看完电影再去看豆瓣的简介,“凶神恶煞的警察”“病危的妻子”这些字眼引发的联想是惊涛骇浪,但是电影表现得却很平静,人生真的是有很多种演绎法。在男孩打开音响,音乐荡起来的那一刻,人生悄悄地发生一点美妙的侧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