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艾弗·诺韦洛 / 玛丽·奥尔特 / 阿瑟·切斯尼 / 琼·特里普 / 马尔科姆·基恩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语言:无对白
地区: 英国
编剧:Marie Belloc Lowndes / Eliot Stannard
类型:惊悚 / 恐怖 / 犯罪
上映时间:1927-02-14(英国)
别名:The Lodger: A Story of the London Fog / The Case of Jonathan Drew
用户标签:希区柯克,英国,默片,悬疑,AlfredHitchcock,1927,1920s,Alfred_Hitchcock
片长:92分钟(英国电影协会修复版) / 101分钟(美国TCM print) / 67分钟(西班牙VHS version) / 98分钟(加拿大) / 74分钟(National Film Archive print)
imdb编号:tt0017075
一位新房客(艾佛?诺维洛饰)被房东太太(玛丽?奥尔特饰)和她丈夫(阿瑟?切斯尼饰)怀疑有可能是恶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但他们当时装模特的女儿黛西?邦廷(琼?特里普饰)却被他深深吸引。黛西的男友警探乔?贝茨(马尔科姆?基恩饰)产生了嫉妒,于是在房东太太的教唆下获得了搜查令闯入了他的房间。然后警察找到了一把手枪和一张标明以往杀人地点的地图,以及一张第一个受害人的照片。房客辩称那个女孩是她的妹妹,他只是在寻找杀人凶手,可是警察还是逮捕了他。在黛西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但因为戴着手铐在酒吧被人发现,于是,他被逼入了墙角。
本片有一个难忘的镜头被希区柯克称为是在默片时代替声音的拍法,就是镜头里出现“房客戴着手套的右手在楼梯扶手上慢慢下滑。
“murder,wetfromthepress,hotovertheaerial”谋杀案,被报纸所传播覆盖,在广播中讨论火热。戮,散于印报,火于线播。复仇者联盟真牛逼!14''开始的画面元素与蒙太奇包含隐喻,非常好的渲染了悬疑气氛且体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爱心被拒后的撕裂、吸血鬼一样的房客、脸上投影出的十字架、人在楼上逡巡。34''楼梯扶手镜头,44''女主在亲密中看到吊灯想到房客。44''45"老妇人与老人的影子对话,突出了老妇人的孤立与危机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9/5可以说是麦格芬的雏形了,“房客到底是不是杀人狂”其实到了最后也不再重要。作为希胖子第一部得以发行(实际上是第三部)的电影,《房客》的玩味性很高:主观角色体验的使用,包括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风格化场景使用都很值得关注。就是比较可惜的一点,作为观众我对于“房客”的共情度比较低,以至于不到最后结局都无法相信其“说辞”。
7/10。希胖热于研究杀人者受到何种精神刺激,比如房客进入屋内凝视整排金发女郎画像,将房客紧张的面孔和窗棂造成的十字架阴影相结合,黛西淋浴与拧动的浴室门把都暗示凶嫌;街灯新闻版和不断传播消息的群众、逃跑时卡在栏杆的手铐把观影刺激感吊高,主角设定成真正的复仇者解释其古怪行踪转移了罪行。
学院修复版①颇具德国表现主义色彩,通篇极富现代感的诙谐配乐加持了谋杀案的娱乐性与情境代入(两首流行女声尤甚),故事则取材自开膛手杰克②希胖个人风格首次呈现:金发女郎/镜像倒影/仰拍天花板与楼梯视角③回字扶手楼梯/“麦格芬”复仇者与手提包/假发与点烟/柔光特写④“所有故事都有结局”
从默片时代就出手不凡,大师就是大师:仰拍透明天花板的踱步镜头和俯拍房客右手滑下楼梯镜头;全程故布疑云,暗示凶手就是房客,却在结尾处反转,向明星制妥协:这么帅怎么能杀人、一定是无辜的(类似《深闺疑云》?);男俊女靓,情爱、嫉妒和谋杀的张力好,表演已经挺生活化;希胖对金发女郎多大仇!
带配乐版太出戏了,途中突然响起流行乐吓的我赶紧关掉声音。希区柯克真是天才,希式悬疑片的镜头设计在这部已有所展现。另,一定要赞美一下希胖选择演员的眼光,男主的气质真的太棒了!!!那种介于邪魅和无辜,让人很难在他身上直接做出事实判断。类似有惊魂记男主和火车怪客男二,邪魅气质着实迷人
8.5希胖的第二部长片就展露了他未来的电影风格,特写镜头中蕴含的隐喻,犀利的剪辑,结尾的反转。个人认为是部被低估的作品,一部默片将惊悚气质发挥的如此极致,着实不易。可以看出希胖在字幕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喜欢修复版的影片色调,但略现代化的配乐削减了悬疑感。难得希胖电影中圆满的结局。
改编自贝洛克朗兹女士的小说取材自“开膛手杰克”利用表现主义手法拍摄的悬疑片《房客》中玻璃天花板分枝吊灯的晃动手铐与性椭圆形的车后窗里看见司机和他的助手犹如一张脸两只眼睛和转动的眼珠。这一切使这部电影成为第一部真正的“希区柯克式影片”。修复版的bgm有点出戏男主角妆容很像吸血鬼
希区柯克早期作品,配乐欠佳,比同年茂瑙拍摄的《日出》更懂得运用字幕效果,比晚几年弗里茨·朗的同类题材影片《M就是凶手》节奏更紧凑。希胖玩转表现主义(透明地板那个镜头如神来之笔),丝毫不逊于默片时代的大师,并以此确立起了个人的影片风格(反转与再反转),蒙面杀手的形象深入人心。
修复版,喜欢本不属于本体的配乐!喜欢过程中的宁静和高潮时的惊悚,但不喜欢那段歌词配乐,显得与电影格格不入。“踱步”戏份的透视法拍摄,“下楼”戏份鸟瞰式的扶手拍摄,都可以说是经典。希胖第一部悬疑电影吧,光线的巧妙利用和人物塑造(尤其表情)都十分成功。悲伤也最终归为人性!
透明天花板和脚印中的回忆影像两个双重曝光重叠镜头很有趣。故意错位的光影很表现主义。一直从同一个视角给观众线索,甚至最后群众集体出场讨伐颇有是我们自己把主角的嫌疑犯身份板上钉钉的罗生门意味。但这个结尾真想扔拖鞋,感觉像是传媒老师为了教育同学媒体的欺骗性而写的剧本一般
希胖貌似蛮喜欢找基佬男演员演那些神经兮兮又居然让人觉得有点可怜可爱的凶手?然而明明Ivor和他男朋友就嗲得不得了,在一起35年,他们家那栋房子叫Redroofs,他男朋友死了就埋在房子旁边。后来还建了给青少年就读的戏剧学校,凯特温斯莱特小时候就在那里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