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莎拉·加顿 / 罗根·勒曼 / 崔西·莱茨 / 琳达·伊蒙 / 本·罗森菲尔德 / 蒂胡纳·里克斯 / 诺亚·罗宾斯 / 皮可·亚历山大 / 乔安娜·巴隆 / 丹尼·伯斯坦 / Philip Ettinger / Richard Topol
导演:詹姆斯·夏慕斯
语言:英语 / 希伯来语
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编剧:菲利普·罗斯 / 詹姆斯·夏慕斯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6-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16-02-14(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6-07-29(美国)
别名:青春躁郁
用户标签:美国,2016,剧情,爱情,青春,小说改编,文艺,社会
片长:110分钟
imdb编号:tt4193394
影片改编自菲利普·罗斯200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名犹太裔男青年马科斯·梅思纳的苦闷与彷徨展开。
“Yougoaroundguyslikehim,Marcus.Youkeepyourmouthshut,yourasscovered,smile...andthenyoudowahteveryoulike.Look,don'ttakeeverythingsoseriouly.”/"Weakpplarenotharmless.Theirweaknessistheirthrength.""Whenthechildgoeswrong,looktothefamily"
对菲利普罗斯有点转粉了,从美国牧歌到愤怒,讲述的故事都肥肠独特并且诱人深思。男女主可能不是最好的cp,但都徘徊在主流价值观的分界线上,女主说,我喜欢你的认真和紧张,而从男主最后选择看,同样是从无奈走向自杀倾向。残酷青春?或者说,世界容忍不了那些如此热衷自我思考又认真到固执的人。
看了几次终于看完了,这是部首尾呼应的电影。影片主角配角颜值都很高。时代和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主要还是看我们怎么选择,人之所以独特,大概走了别人不会走的路,愤路。恶心的室友恶心的校长恶心的规矩压抑的氛围强制的信仰腐朽狭隘的家庭造成了男主爱情悲剧人生悲剧。
影片让我们看一个普通犹太少年,如何在家庭以及社会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了走上朝鲜战场,孤独的躺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怀念着自己爱过的人,在心里默念着对他们的思念。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终都未能走向独立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都无处生存。
倒叙可以理解,但是中间割阑尾之前的插叙不但没必要而且让最精彩的办公室辩论戏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明明应该是小高潮戏,但前面情绪积累不够,后面又太拖沓。男主演得不错。故事本身过于小情小爱,显得不像时代压抑,而更像男女主太弱太娇花。不喜欢菲利普罗斯的风格。
处女座导演就是拍的够细腻最精彩的一段是LoganLerman和校长的辩论了年长的人喜欢用自己曾经历过或者听过的道理来教导你年轻人永远都是那句udontunderstand那什么是信仰教义或者礼拜一个人的信仰是在于自己去相信什么而不是教导接受什么
人生就是无尽的苦闷。编剧简直像来过中国一样,一切都能对号。强迫学生融入集体的校长=傻逼辅导员,为学霸儿子挑女朋友并且婚姻不幸福母亲=为了子女不忍离婚的妈妈,雇人做礼拜=律协代课。这绝对绝对不是爱情片。形式主义真的杀死一个人,全优生也不能例外。
说这个片子在讨论无疾而终的初恋的你们是认真的???它明明是很认真地讨论着一个思想超前的少年的挣扎、苦闷、彷徨和斗争。少女刺破了他一直以来就在心底不以为然的道德的最后一层纸。这份爱情并不仅仅是年少懵懂无知的冲动,而是男主唯一在生活中握住的东西。
一直在为男主捏把汗,不要再和院长争斗了,他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后来果真被逮到了,那就往死里整。可怜的父亲的噩梦被实现了,母亲以为是帮孩子,实际上是间接的害了他。生活真是艰难啊,愤怒还是少一点比较好,学会化解,学会接纳,那样生活也许能容易些。
女神经是文艺男青年们的幻想和梦魇,她们疯狂又脆弱,时而坦诚时而欺骗,让宅男们毫无防备走出了舒适圈。加上年代背景,让我联想到挪威的森林。如果没有Olivia,男主也不会有勇气怼校长吧,无神论那段让我想去看罗素的原文了。电影本身丧而且叙事不清。
主角所代表的命运复杂体具有高度的共鸣和可塑性,符合观众与影像的青睐。相对而言生涩的叙事实在折损电影,打乱叙事本身毫无意义。夏慕斯在首次导演过程里,出色的地方是对剧本打磨的稳中求进,这为他的“经典导演”的最终走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个男孩的生与痛。暗潮汹涌,片子处处充斥着压抑和愤怒的气息。可是到最后也没有等来一次真正的爆发。也许是我对这个片的预期太高了,看完浑身难受所以相对于“愤怒”这个译名,我更赞同“青春躁郁”。这是一个关于愤怒与抑郁无处存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