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梅赛黛斯·莫朗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 / 帕布罗·德奎 / 路易斯·尼科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语言:西班牙语
这位来自智利的导演这几年曾执导《神父俱乐部》以及《智利说不》,这次的题材同样选择了其所擅长的领域,可以期待一下。本片围绕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由于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入智利共产党,遭受了政府的迫害与通缉,最终躲入地下离开智利。
第74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外语片(提名) 第22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也许是因为前年拉美行时参观过聂鲁达的故居印象深刻,昨晚打开了早就下载的这部2016年的电影,发现它堪称神作!革命与追捕,逃犯与警察,真人与虚构,现实与想象,全被聂鲁达的诗篇及导演的魔性视听画面融汇在一起了。豆瓣真是个好平台,短评可以让你迅速地了解该片水平,长评专论的水平之高、看片之细、分析之独到也是让我这个多年教电影的老师自叹不如。有的瓣友还整理了聂鲁达的诗篇中文不同版本译作、节选了诗人自传里关于这次逃亡的记述,对比着读下来,更觉得本片编导创作之不凡。
柔和的光与影,流畅的镜头叙事,实在是富于才情和灵气的作品。不拘泥于诗人的传记书写,却从追捕者的视角来切入。“追捕”的外壳下,“追随”和“追溯”成了真正的里子。跟着警察的步伐,到访诗人的住处,去诗人去的场合,读着美丽的诗句漫游安第斯山脉。雪地中的倒下是追捕的告一段落,也成全了一份诗意,在这场盛大的逃亡里,谁不想做个主角呢。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配乐和摄影都很优秀。诗歌文本穿插电影语言,存在本身成为疑问,我在书中,在你笔下,在追逐你的路上永远慢上一步,我因你而生,为你而死,你嘴里吐出的名字使我留名历史,使我睁开眼睛。我是位女士,没有干净的内衣我不会起床。共产主义是让大家都过你这样的日子,还是我这样的?我是真是存在的,而且我是永恒的。
粉丝平民说,政府的目的不是抓捕到聂鲁达,而是追踪聂鲁达。整个电影就是聂鲁达的诗,警官是陪衬,虚设,而他是主角,一段充满浪漫诗歌情怀的追踪过程。OS:原来聂鲁达是个男的,确实是个胖子,大文学家的作品总是取之于底层百姓,和妓女在一起,淫荡和文艺仅一线之隔。他会拯救平民吗,还是让平民奉他为圣人?有空我要读读他的诗~
一部半虚构的传记自然而然想到《邮差》然而这个聂鲁达更加气急败坏还沽名钓誉和Peluchonneau属于五十步笑百步然而魔幻的手法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清新却也更暧昧一些不禁会想究竟诗歌对于人民意味着什么导演也许借那个服务员之口问了聂鲁达“你会把我们带向你的阶层还是把人们带向我的阶层”
8.5分。贯穿全片的特别的部分是将小说与现实拼贴在一起,以至于分不清现实与幻境,不断间离,尤其是后段开始透露警察的“配角”属性之后,剧作结构就越来越有趣;旁白也开始由奥斯卡的变成了聂鲁达的,最后则一起发声,达到共鸣的状态。值得二刷,应该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戏剧结构。
悬疑片根植于诗歌艺术之中,将政治迫害和艺术家的生活联系起来。摄影和美术都很好。制造的悬疑和莫名的惊悚都结束在一股哀伤之中。对于聂努达,我觉得有批判,但比起影片蔓延出来的歌颂,真的不值一提,可惜。PS.马匹行于雪地之上的拟音音效太智障了,弄得跟平地一样是怎么想?
想给编剧跪!虽然视听层面平庸,但文本开掘出了史料的异质感和多义性,重新定义了作家与文学之于观众视野中的想象。哪个编剧能写的出“妻子骂聂鲁达其实想当君王”“雪地上两人最后一次完成对对方形象的再塑造”这种戏?真一层层为读者对电影读解加码,编剧写作视野超出一般人。
智利果然是诗人的国度。就连工人妓女都偏爱诗人。印象最深的是酒吧里为聂鲁达唱歌的男妓,那是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爱的流动。警察狂热地追捕诗人,最后反而与诗人互相塑造、互相成全。导演帕布罗重构并诗化了血腥残酷的政治行动,让对白旁白都成了聂鲁达式的诗句。
导演脑洞大开,以聂鲁达标志性的诗句漫歌来推进叙事,讲述了诗人与追捕者间的角力交锋,暗夜城市里的藏匿与搜查,连绵公路上的逃离和追捕,最后在茫茫雪山中达成实现和理解。这是典型的文学性影像,满是碎片化的情节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意在完成对聂鲁达的解构和重现。
开场用布努埃尔奠定了超现实基础,然后就开始疯狂挑战连续性。全片都是聂鲁达的想象,一个被负罪感折磨的富裕的共产党人徒劳的渴望被捉拿归案。最后只有虚构的奥斯卡通过死亡获得自由。编剧是神,神经病的神,导演成功的把它拍成了梦。
有意思。视听也不错。创造和被创造的思考不错,也许他是虚构的,就像读者和作者的关系。自己落掉了奥斯卡对自己身份的追逐的问题。聂鲁达的诗歌对他进行了改变。他的文学作品也让他留下了名声。这是诗人的意义。但尚不能全然明白其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