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屁话彭浩翔最具国际视野的电影也是最不彭浩翔的电影收起了他最擅长的编剧本事只讲一个简单的故事重心放在视听上其实已经做到了足够好构图做足功夫几处利用大幅增加画框里环境画面所占影像的比例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物的无处遁形的处境印象深刻画面调色、二人奔跑时的升格也显得风格十足又有几部电影原声能好过伊莎贝拉呢?但最后的结果就是故事平平杜汶泽和曾国祥一样卑微镜头语言虽然用心但终归谈不上革新欧洲人把奖只发给劳苦功高的金培达回头观众不买账也把彭浩翔从艺术电影的路上拉回来不得已做回大家想让他做的彭浩翔不知道他会怎么想但他成就了梁洛施啊!把她也拍得也太好看了吧!之前我竟然还陈法拉梁洛施脸盲,太罪大恶极了
很多年前就听过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很有感觉,也知道同样有着传奇人生的梁洛施。今天第一次把二者在光影之间连接一起,很悲伤。说是虐恋,也不全是,每个人都曾有过伊莎贝拉的心境吧。中间以澳门的种种事件作为分隔符,一直盼望的回归,也是意味深长。其实男主也蛮可怜,本已经打定主意浑浑噩噩度日的他,在无法承受生命之轻的情况下又被送来了爱与希望,真是一件残忍的事,就像他最后留在她肩头的泪痕。看到那瘦弱颓废的女子又重新扎起辫子、穿上校服,对着对面的男同学说着今后的打算,让人心酸。
重温。虽然电影是彭浩翔为梁洛施量身定做的(以至于连电影名都用了Isabella),但金培达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金培达用音乐创造出了一种奇妙而暧昧的怀旧氛围,让整个故事缓缓地在澳门小城中流淌,而忧伤则被最大程度缩小,只有背后的泪痕能提醒观众这是一个悲剧,就连「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的歌词也是边跳边唱出来的。
伊莎贝拉是条丢失的狗,伊莎贝拉是段失去的爱。梁洛施哭的时候,从眼睛里坠落的怕不是眼泪而是一颗颗碎钻。老马的泪流在阿欣的粉色短袖上,两条短促的偷偷地流下的眼泪。我以前,总觉得彭浩翔不够高级,只会谈情说爱,男女往来,现在很质疑那时的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明明他的电影总是很能让人进入,温柔幽默又唯美。
曾经到澳门的那个旅馆去住过,一个晚上没睡着,外面一直有人在讲数????♀?真的是奇妙的体验,东望洋灯塔能看见的开阔未来,在夜晚的新华大旅店里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澳门也是一个这样充满着希望与绝望的城市,光鲜亮丽的赌场、鳞次栉比的平房与小巷和危机重重的地下钱庄里发生的是同一段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剧情没什么亮点,但是营造出的氛围很好。本以为是无聊的伦理片,最后居然被一种微凉的幸福感感动。伊莎贝拉是指那条狗还是隐喻女主自己已不重要,因为女主最后接纳了一个自我认可的身份、也维系住了那份最初不伦的感情。最后,金培达的配乐是推动剧情的利器,电影成功有他一半功劳,不能再惊喜和喜欢。
杜汶泽和梁洛施的人设与杀手莱昂高度重合,不同的是这两个角色间有着近乎乱伦的暧昧“父女”关系,在梁心中,杜既是父亲,又是爱人,彭浩翔很擅长挖掘观众内心邪恶的欲望。在情感的表达形式上比较靠墨镜王,内核上还是充满彭浩翔的小机灵。他的电影不管故事如何,调调都是非常让我喜欢的
曾国祥爱护失足少女一万年!因为《伊莎贝拉》,我对于澳门的印象一直是昏黄和墨绿色的。香港演艺圈的诸位老色鬼和美好男孩子们对梁洛施的情感很复杂,亦朋友、亦情人、亦父女。李泽楷真的是好伟大啊~ps.就像《青蛇》一样,花了九年的时间,我也终于把《伊莎贝拉》给看完了……
有一阵子觉得这样的黑暖片子深刻,觉得王家卫有范。这阵子觉得,这样的片子太闷黑,结果突然杀手不太冷套路,乱得白骨一地。王家卫有门坎,唯弗洛伊德论,本能,永恒,粗鄙,但就是可以。如果弗洛伊德那个不知情假设,变成知情,会怎么样?这个片子唯一的暖意。以及狗到人。
1.彭浩翔真是天才,心里装了顽皮魔鬼的王家卫。2.10年前的梁洛施真是一脸灵动,像现在的小妞周冬雨。2006年梁洛施伊莎贝拉18岁,多么美好。3.杜汶泽,挺着圆圆的肚子,总让人想起低俗喜剧和傻强。4.心疼那个在伊莎贝拉身边给人抄笔记的小四眼。特别好。
梁的演技还不错。只是很难理解这两种生活模式。说难听一点,片里的人物,有点像城市里的流浪狗。巨大的城市和它们无关,它们对彼此有一点意义,有了这点意义,才有一点生机,分开了,就是僵尸。人,需要被依赖,才有存在感啊,但也不能被过分依赖,会累逃滴。
爱与责任是最后自首的缘由,不选择逃亡是为了女儿着想,一生不羁的马警司终于也有了寄托,有了那种深沉的,克制的爱。最后的两行泪痕渗透着以往日子的愧疚与无法开始新生活的不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伊莎贝拉,一个能改变自己的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