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初看小说的时候倒没有太大感觉,看完电影再看了一遍小说,觉得白先勇的文字着实对得起隽永这两个字。郑裕玲是美丽的,但我却有些期待这个片子用方言演绎的感觉。小小的一碗米粉,却载不动许多乡愁,离乡别井的人才会明了。但是再怎么艰难,生活总是会继续下去,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平静地讲故事。
关于乡愁的部分倒是半点没看出来,只觉得这是一部描写中国“斜阳族”的电影。卢先生在本作中根本就是BUG般的存在,BUG到简直让我想翻原著看看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娘炮,但那份即使是贫困潦倒也还是“僕は、貴族です”表现出来了。而老板娘根本就是和子,所以最后只有她活下来,我一点也不吃惊。
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终把薛平贵盼了回来,桂戏暗中连接了台湾和桂林,诉说着作者无尽的乡愁,他把这种眷念投在荣蓉这个米粉世家女子身上,天灾人亡她只哭了一回,追不回的钱债被一张家乡花桥的照片弥补,哪怕作为炫耀的资本也是一种信念。只是?花桥荣记?电影将原本虚幻的人物写实了,罗小姐本
冲着周迅看了《花桥荣记》,但是没想到她早期演的电影又深沉又有时代背景意义。内战后,很多人跟着撤退去了台湾,没想到四十年不能回乡,要在那里生老病死。撤退去的大很多是老爷少爷的,也开始自力更生凭手艺赚钱。这让我忍不住想到自家的亲戚,当年是蒋经国太子党,很多年都不能回直到双亲去世
不知为什么特意选这一篇改作电影,普通的办法不容易拍好这样的故事设定。几个人物铺得太散,不断闪回导致节奏断断续续,新加的伙计可有可无,结尾又改得太光明。花几分钟重读一下原文,发现文字还是自有韵律和留白的妙处。不过影像放大了此前的读后感:乡愁的阶级。
盧先生的墮落是因為失去了精神支柱(靈),從而放棄自己一貫以來的道德枷鎖、變得沉迷肉慾(肉)。這在《臺北人》的序裡,已然寫過。電影未能將這一重點好好的刻劃出來。但電影中的閃回片段,即人物遊走於回憶過去和當下之間的剪接,縱不驚艷,也是出色。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人物关系层次分明,各个清晰。乡愁题材的主题,在一个个人物经历的失落感中一次次叠加沉重下来。故事的节奏和新旧场景的交替都很自然,演员表演恰到好处。唯独结尾的转换,节奏突变,风格迥异,难说合适与否。
浓浓的乡愁,一出让人唏嘘的人事变迁,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无奈的淹没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战争,让权贵百姓生活翻天覆地。虽少了些原著的厚重感,但对于人物的刻画细微入目。打了个酱油的清纯周迅满是惊艳。★★★☆
三星半。剧作扎实又自然,是那个时代会有的叙事方法,也敢平铺直叙的去写人,脱胎于通俗小说,却将文本注入一种态度。郑裕玲不算优秀,她没有过多的细节,可是人物在她的身上是起作用的。是不是非要来到这世上,我想不一定。
很喜欢这种用各色小人物的琐碎折射大时代沧海桑田的故事。琐碎,杂乱,却娓娓道来,让人管中窥豹,感受时代变迁给每个人的创痛,并有所感悟。PS:看到最后,那张照片,泪流满面。
难以割舍的乡愁,一碗米粉两岸永隔,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桂林的路过,那张青梅竹马的花桥照片拍的美极啦,经常去七星景区去看建于明朝的花桥…
没想到港星郑裕玲演起内地人来,一口普通话说得那么好,演技那么娴熟,完全与港剧里的她不同,让人赞叹。八十年代末的周迅还那么稚嫩,惊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