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00青年导演拍片子容易犯错的地方在于对自己的表达不加节制,也不会合理地分配每一场戏的预算,所以经常会出现“有佳句无佳章”的问题。这部电影的主要问题在于导演起伏不定的叙事能力和视听语言,不否认部分片段有巧思但更多地方看到的是平庸和片场的才思枯竭。剧作是个亮点但与电影没有关系,而且越到后面你越能看出剧作的毛病带着电影一起顺拐。
毕业三年后重温,竟莫名麻木了,有些东西感觉已经过去太久了。电影是导演的儿子,而作为其外公的江南在叙述十年后观看自己作品搬上银幕的感受时的一段话现在似乎能理解了。电影稚嫩而粗糙,但我们的学生时代其实也是这样,过多的雕琢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大家看的并非电影本身,这恐怕也是打分高的原因吧
即便有江南如此美好的小说为依托,还是拍的不能算是电影,充其量仍是个大学生毕业作品好在虽然演技真的让人捉急,镜头也是满满的DV感,但对于爱过小说多年的原著党通过这粗糙的故事还是有了一个圆满的影像寄托金庸人物和大学生活的结合本来就是个创意,又能借文忆昔,还可以了3星,6分,不烂
在南方暴雨的晚上打开这部电影,不喜欢武侠也没看过原著,不过是被标题吸引,此间的少年。大三迈向大四的坎,在失眠和恐惧中徘徊,害怕某一天突然醒来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没有成为现在的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没有爱到想爱的人。时间真快啊,看到这篇文章已经是六年后,那再过六年呢。
第一次听说是11年上大学,一个我不愿提起的同学告诉我的,但一直没看。看完后感觉,这位同学刚上大学时受《此间》影响好大,比如,她大学喜欢的第一个男生就叫王垚(导演真名)……再比如,她大学前两年都活得特矫情特文艺……江南太会写了,路转粉了~!抽空看原著和九州龙族!
很蹩脚很稚嫩,我没法去称颂它,但这两个词既属于它,也属于我们。把它插入潜藏的记忆中,是毫不唐突的。魔兽、鸡腿、考试、卖书、穆念慈的日记、零点的烧烤摊、失败的活动、碎嘴的宿舍夜谈。从喧嚣到转身沉默,从注视到眉眼低垂。马大元,当初也就能抢抢篮板。
像是看了一部超长版的学生节视频。靖蓉性格塑造和射雕最为接近,其他角色初看有些违和,后来想到这本就不是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单纯校园化,不必因角色同名而先入为主。另外北大的包子和鸡腿很出名么?看完感觉被安利了呢……好饿啊…(咕)…
10年刚上大学,还不知道这部小说和电影,等到大三吧,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无感,感觉整部电影粗糙的让人受不鸟。从配乐,录音,画面等等……大四毕业的时候又翻起来看看。感触很深。今天看到悟空传,又想起来来了…他凭什么说此间的少年…
觉得挺好,但是仔细想想应该是因为剧本背景设定特别棒,原作其实就是我也设想过的那种架空重排背景小说,对于玩梗狂魔我超喜欢的。离本科毕业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我的本科生活只体验了全集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子集,?
早在到汴大之前就看过这版学生自导自演的电影,心中惊艳,感到平实不浮躁地秒杀一干高校学生电影作品。两年前有幸在汴大的百年讲堂里再看一遍,当年的主演学长学姐如今各自天涯也各自有所成。如今我也毕业,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第三次看终于看完了……第一次还是贵校自主招生结束的时候休息室里放的,前两次看觉得剧情发展太慢没看下去,这次B站上用2倍速看效果良好,键盘侠令狐冲被现实焦作人那段挺不错的,感情线就那样吧。这片主要是看个情怀。
电影看起来像是上个世代的故事,加之有主要发生在理工科,共鸣并不太强…想来和汴大之间或直接、或间接地也有了将近三年的羁绊,以至于时至今日还会常常思考,假如当年选择了那个学校,会不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