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泽维尔·多兰 第30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泽维尔·多兰 第13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史蒂夫没有了妈咪,没有了音乐和舞蹈,没有了滑板和自由。穿着束身衣,吃着让脑袋晕晕乎乎的药片,被医护人员当做一个物件对待。再见音乐学院,再见那个本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黛安表面上生活进入了正轨,整理房间努力翻译一切井井有条。可是她的心被撕裂了,时时刻刻在滴着血,不能触碰不敢想起,否则她是活不下去的。卡拉经历了可能是人生中最特别最难忘的几个月,可是只是经历而已,她身后有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女儿,什么时候只要她愿意回头一切都如常照旧。再多的伤痛,时间和家庭都能治愈。作为观众的自己,两小时十八分钟后,还是那个,疲惫煎熬的自己,什么都不会变。史蒂夫永远都出不去了,就像自己永远都挣不开社会的纸枷锁一样。最后我们都是borntodie,但还是希望史蒂夫最后能像飞跃疯人院里一样,冲破那层玻璃门……
电影画幅竟然为一比一,正方形,通常在ins上展示图片更多的正方形,原来在电影里看正方形图像会让人这么压抑。电影中有几次画幅随剧情氛围为宽幅展开,导演的想法很nice,最深印象就是最后一次来自妈妈的幻想那一段,伴随着Experience(兰蔻小黑瓶广告的那首)音乐展开,儿子回归正常,像大多数家庭日常那样,上学,毕业,交友,结婚,幸福的不得了,真希望时光定格在这里啊!这一段,回看几次都眼含泪水。妈妈爱儿子会越来越深,儿子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结局,斯蒂夫应该是想死吧,也许对于他来说是解脱是重生也是自由吧?孩子留在那样的地方就等于完了啊!好多电影,真的需要一遍两遍认真反复去看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给人的反思啊
委婉含蓄,同时也放肆地疯狂。她还是戴上了写着mommy的项链,他的脏球鞋也丢在玄关。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爱着彼此,却也总是互相伤害。安妮杜尔瓦勒背影和每一丝皱纹都有戏,但最喜欢的还是少年和购物车那一段以及最后挣脱一切奔跑的样子。剧中人物动作改变画幅的一幕,以前影视艺术老师给我们放过,但不记得是哪部电影了,这次看的时候才猛然发觉,导演有想法。打开简介看照片发现竟然还这么帅,配乐选的又好,爱上了。
连续看多兰是一件很容易审美疲劳的事,故事的重复感过重也就没了新鲜感,演员表现明显没有多兰自演惊艳,毕竟多兰自传,依旧是吵不完的架,爱好像只有在无休止的争吵过后才能体会到,但能够看出在形式上有所延伸,更加风格化了,影像上的亮点与技术让人更目不暇接,镜头语言的雕刻师,在美学探索上是可圈可点的,音乐表达也要更出色,于我而言是那种会吸引眼球却无法真正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格局对我最初的期待来说是颠覆的。并非普遍意义上的母子情节故事片,温馨没有多少,反而绝望占了大多数,从1:1画面所占整部影片的篇幅即可窥觑一二。一位失业的举止粗俗的单亲母亲,加上一位因父亲去世而患上情感障碍以及多动症的儿子,再加入一位患有失语症的隔壁阿姨,在不同伤痛过往与现实阻碍的环境下,三个人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足以在电影结束后回味良久。
第一次看多兰的片子,个人特色鲜明,虽然对这种有点竭嘶底里的片子并不太感冒。逆光,虚焦,慢镜头,俄狄浦斯情结。画幅的变化巧妙地将情绪转变区隔,母子关系的纠葛,时而火山喷发,时而温情流露。害怕、无奈、挣扎,平凡真实的人性,伟大的母亲。影片中的配乐都很好听,只是有点用滥了。最喜欢的一幕是医生来抓斯蒂夫时,斯蒂夫看向汽车后视镜映出了凯拉的一只眼睛。
1.終於被多蘭說服,心服口服。2.最重要的事情說在最前頭,可惜沒人注意聽,也沒人覺得有認真聽的必要,可惜就像母親的叨唸一樣,不聽會吃虧。3.扒屏那兩段遠比想像中來的優秀,劇情、角色、音樂,再加上一個畫幅,被調和得完美,最傷人的地方是兩次畫幅都慢慢的收回原本的大小,前後無光,宛如困獸。
基于是我看的第二部多兰还没有到达审美疲劳这一层。多种元素的融合完全体现了年轻导演想要不断创新的心理,故事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有好几段的咆哮,冲突戏处理的很扎人,比《双面劳伦斯》好煎熬一些,人物性格的设立与文本紧密结合,不脱戏。温柔且残酷,母子关系思考的升华,起起伏伏中勾动人心。
边缘人物,边缘关系,问题少年与堕落母亲的独白充斥着诸多内心衍生的矛盾,却又在疏离与亲密中无法界定的情绪中一直变奏。对于画幅,取景以及构图的运用偏于了形式化,而内容却在两个人不断争吵与亲昵中显得不再那么动容。喜欢一些局部的特写,儿子在医院时的那身装扮与言语,无法弥补的碎裂感情。
最开始为了听wonderwall去看的,可以说是期待非常的高了,所以看完能够不万分失望就已经是相当成功(流氓逻辑(笑。但是就我个人体验来说,1:1的比例会增加沉重的氛围,尤其配上暗色调和中心显示的角色的脸。而仅有的两段宽屏也恰好是唯二有希望的时候(一真一假)
所谓治愈,大概是一群有病的人在一起自我安慰。凯拉好美,不过她的毛病始终没有交代清,所以和母子在一起就显得很突兀。有了神经病小孩毁一生的例子又出现了吧。再多关爱也没用。母亲最后把他送回医院是理性。儿子自杀不想拖累妈妈说明还有一点残存的理智。酒吧唱歌一段不错。
恋母到近乎偏执,炽热喷薄的爱无处发泄。一首首恰到好处的配乐直戳我的心窝,曾经与母亲处于崩溃边缘的记忆一幕幕袭来,顿时泪流满面。第一次我不再只觉得多兰这个导演有才,我还窥见了他敏感无措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我不会再看的电影,不想再去触碰那些不堪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