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再看一遍,这遍先四星。必须要把自己扔进一段已经相处了五年且双方都有很明显性格缺陷的关系中,才能更好的理解电影。过于赤裸透彻的亲密关系,反而会带来不适感,但其实生活可能还要比这个更加糟糕。彼此粘连却互相嫌弃,说好共度余生却又没有勇气亲手毁掉,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失去爱情的原因吗?海浪戏我最喜欢,在险峻丛生的冗长生命里,出现一个人在你身后,守护你,占有你,但被海水拍打,被海浪卷散。发觉那个人终将被无聊细碎的生活磕绊降服。那么就让我把我的爱也溶于这骄傲的大海,放我痛快的游上一段吧。男主配得上影帝,女主痕迹重。
#我們不願互訴衷曲#(Nousnevieillironspasensemble,1972)是戛納影帝獲獎作品,据聞更是導演MauricePialat極度還原真實的自傳式作品。正如生活化到“最終會嘮叨著死”的劇本一樣,當厭倦生活她便花枝招展,當看到生活的美好她卻舍你而去,這便是#我們不能白頭偕老#的理据。
爱情《在撒旦的阳光下》是皮亚拉所追求的信仰女神,她于两个人共同投身大海的那一刻降临并转瞬即逝。在他这部自传色彩的作品里只有一个被信仰拒绝的人,他将这痛苦的遭遇视为背叛并转头拥抱了撒旦。我们在他狭隘而自大的眼界里目睹了全世界的恶意,这就是《我们的爱》以及《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的根源。
非常侯麦的段落式对白,但也很不侯麦,甚至每一个场景之间人物状态都是跳跃不连贯的,起初有点摸不着头脑,逐渐才意识到这种间离手法的高明。从同框,到摇镜,再到结尾的对切,你们终将不能白头到老,你嫌她不够独立,你对她恶语相向,你对她挥之即去又召之即来,直到她离去你还沉浸在自己幼稚的意识里
有意思:我拍了一部电影反思我失控的爱情,我的失控部分原因是我乖戾先锋的艺术追求,我的艺术追求是无风格的叙述事实,事实是我是一个乖戾且不被理解的导演……怎么看都像是个〇哦……用理论的话来讲,纯粹的无形式就是纯粹的无意义,当导演追求无形式的那一刻起,结局已经被注定了,又是一个〇哦……
结尾卡特琳娜在威尼斯丽都岛的海水中游泳,那里是皮亚拉第一次认识克莱特的地方。让或许到分手仍然爱着卡特琳娜,但真像皮亚拉在小说结尾说的那样,真爱永在却可遇不可求。追求真实的影像是皮亚拉的个性,但过于真实又让他的电影少见诗情画意。其实是想看关于我们的爱情,但却被这部的片名先打动
周而复始的聚散离合,爱恨交织的激情之爱,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被以最平实自然的方法展现(仅仅是无处不在的蓝色预示了不祥的征兆)。直到结尾,代表了男主角主观记忆,摄入灵魂、情感深处的异质化影像辅以全片唯一配乐的情境出现,终于将压抑已久的爱之深沉、动人、无解情绪拉伸到顶点。
这部电影说真的,前半部分是耐着性子看完的,两人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真让人有些烦,但导演捕捉的不连贯、没有因果的这些细节,大概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电影渐入佳境,是从jean妻子告诉他catherine快结婚开始,切入了妻子的立场后,才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在一起了
片中各個演員對角色的詮釋都很稱職,真是蘿菠青菜各有所好,如此粗暴的已婚男人竟有女人願意在時常被其打罵中與其共渡六年,還好最後番然覺悟地他去;而其妻竟能知其有外遇下與其共度婚姻生活,這種畸情實非正常人能忍受者,演得再好仍難感動人心。最能稱道者是女主素面朝天演出。
记得《我的国王》我也是五星。这种怨侣宿命纠缠的故事真的只有在法兰西镜头下才不矫揉造作。我与他们一样厌恶平凡而钟爱这类甜蜜又离经叛道的冒险。感情一旦消逝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是如同死亡一般命定的终点。但在我对你的爱意逐渐趋向于0的漫长岁月里能与你痴缠夫复何求。
7.0妙就妙在用片段拼接的推进姿态去讲这段纠缠不休的情侣关系(跳跃式叙事的变与人物关系的不变)。同时勇于去塑造一个性格缺陷远大于常人的男主角,却将患得患失的恋爱状态呈现得极为真实(人物性格的极端性与人物状态的普遍性)。皮亚拉太高明了啊,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第一部皮亚拉法国人探讨爱情真是多角度让的魅力实在有些不足易怒纠缠又高高在上六年同居后的男女关系又是如此真实如此的纠结反复不断的争吵时时的疑惑虽然我不会再像爱你一样爱别人但是我还是要离开碎片式的生活片段几乎没有情节的推动镜头语言更像一部纪录片这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