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伯纳德-皮亚里·唐纳狄欧 Bernard-Pierre Donnadieu 饰)和女友戴安娜(约翰娜·特尔·斯蒂格 Johanna ter Steege 饰)的感情一直十分要好,一次旅行中,去买饮料的戴安娜突然失踪。人人说失踪只是戴安娜离开杰夫的借口,但这并不能阻止杰夫追逐寻找戴安娜的脚步。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戴安娜依旧音讯全无,杰夫寻找到的全部都只是失望。在所有人都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之时,杰夫接到了一个名叫巴尼(Gene Bervoets 饰)的陌生男人的电话。巴尼告诉杰夫,他知道戴安娜的踪迹并愿意帮助杰夫,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杰夫必须经历戴安娜这些年来所经历过的一切。寻人心切的杰夫接受了这个条件,同时也掉入了巴尼一手设下的圈套之中。
有意思,几处反类型处理(剧透!):起初给到无关紧要的情侣吵架矛盾,你会以为失踪是情侣间的报复;后又突然转到凶手视角,告诉你真的有第三人作案,再让你共情理解凶手,所以最后当男主作出相信凶手的选择后你会觉得这是对的,这样他才能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导演这里又玩弄了角色与观众一番,那一刻后观众和情侣们就都“死去”了。开头与结尾的镜头你甚至能联想到《蓝丝绒》。
4/10。杰夫和女友做过同一个金蛋漂浮于太空相遇的梦,金蛋(精子和卵子)代表人类回到子宫的愿望,而失踪隧的道和杀人棺材都具备子宫的结构特征;开篇和结尾一组空镜头分别出现足节虫和螳螂、杀手家院子餐桌柜中引发惊叫的蜘蛛,昆虫一再出现象征受正常家庭生活压抑的反社会人格;叙事散漫不知所云差评。
作为一部在80年代末期受到极高赞誉的惊悚片,现在看来已是如此的差强人意。慢到极致的节奏会让看之前功课没做足的观众几欲抓狂,影片用了很多教科书式反悬念营造的方法来描绘一个变态的心路历程,说得好听是叫细腻,然而更多的则是导演的一种自大的,不在乎观众感受如何的匠气。一部简单的犯罪片而已。
关于自由意志主题很好的一部片子。为了证明拯救别人是自己个人自主决定的,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以其自由意志去做一件极端邪恶的事。能够做到,日后他便可以放心行善。这样的反派有着纯粹疯狂的一面,而其疯狂的一面,源自于人类讨论已久的哲学问题---自由意志。这样表达下的疯狂角色,的确胜过疯子
其实男主应该明白等待他的结局,但人类的好奇心就是如此,你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觉得该片最可怕的是这个反社会人格杀人犯的形象。他看起来正常极了,练习诱拐陌生人时甚至有点可笑,在他的自我世界中善良和邪恶只是一条线上的两极,生命的消逝如同实验。他说:“我只是有点轻微的不正常。”
忽然想再看不知有源没2有用爱伦坡看过2018-02-068.2;一个原本累见不鲜的悬疑故事,在乔治斯鲁伊泽主观视角/冷暖色调频切,且自带迷雾滤镜的叙事风格下显得格外生动离奇。影片所呈现的故事氛围、所描绘的人物情绪都是逐层递增的,人性之恶,人性之愚,令观众一如亲身体
悬疑感创新,但也偷师希区柯克。部分悬疑在影片过半时已经解开,但是最后喝药后经历的一切则一直保持到结尾才揭秘。值得一提的是,开头两人在隧道谈论的金蛋梦,在片尾真的应验了,而且如果仔细寻找的话,会发现“金蛋”这个意象贯穿始终(隧道口的形状、报纸上的头像)。
慢节奏沉闷冗长,荒唐的执着丢了性命,暗黑结局。人绝不能以简单的好坏来区分,看似家庭美满勇于救人的R其实是绑架杀人惯犯。永远不能只看表象而轻易相信别人,也许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大善与大恶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绑架手法太弱智放在今天可能没人上钩。
让我爱这部片的最大原因在于电影通过一个完整故事,一个点连贯了两个不同世界,事件在展现两个不同价值观的男人,同样都关于同一个女人,在男一号那里是丧失爱人心里阵痛的爱情,指向他悲惨的结局;在男二号那里是恐怖变态生成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指向他的前史。
一个原本累见不鲜的悬疑故事,在乔治斯鲁伊泽主观视角/冷暖色调频切,且自带迷雾滤镜的叙事风格下显得格外生动离奇。影片所呈现的故事氛围、所描绘的人物情绪都是逐层递增的,人性之恶,人性之愚,令观众一如亲身体验死寂深渊般绝望|结局完美衔接「活埋」。
你的爱人在楼顶突然就不见了,可你很确定她没有下楼,然后你问旁边的人:咦,她去哪了呢?那人说:你跳下去看看就知道了,于是你就也跳楼了,然后在坠楼的那瞬你才恍然大悟:哦,原来爱人掉下楼了。。。。。好冷。。。好悬疑。。。
@布森。女主角傻白甜惹人愛,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憨憨傻傻的荷蘭人。八十年代的阿姆和曾經去過的南法吸引我。金蛋之夢的線索並不俗套,結尾有窒息感。最恐怖之處在於殺人兇手其實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人。印證了學化學的好多都是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