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放置了太多的留白,情绪在蔓延,电影的完整度却要观众自己补完。跳跃性的剪接并不影响叙事,但很多镜头的给予,确实不知导演是心中有所特指,还是完全的灵感突发。中场的雾,现实又超现实,既是第一段恋情矛盾不安的具象,也是这一段恋情结束的预告。片名是确认一个女人的身份,或者说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导演寻找的女主,当然更是他在生活里寻找的爱情。前后两段爱情都没能长久:前者虽然一直爱马维,但不能给予她想要的爱;后者不接受伊达努力满足自己的爱,不是因为别人的孩子,是他没那么爱她。片中警告他的男人,跟踪他的男人,寄鲜花的人是谁?这始终是留给观众的一个疑问,我觉得那并不是真的有人雇佣人来恐吓他的。也许只是巧合,而以此象征的恐惧与不安,既可以是对这个社会的,也可以是真正使男主三段爱情失败的性格缺陷。
大雾场景,威尼斯水面的场景氛围拍的不错,情色场面拍的有美感,前卫电子乐带来的精神氛围也挺特别。可情节之反叙事因果常规实在是散到了不明所以毫无头绪的境地,一些分支线索的出现与消失都莫名其妙,加之影像多数时间都很昏暗,观影全程睡倒三次。加之男主角也毫无情圣的形象气质,那么多女性对他的若即若离显得缺乏说服力,难道全片其实是他在孤独落魄中的一场春梦?
2.8星吧。第7届北影节,临时起意冒险去看的,下午场。也是那次北影节在资料馆看的第一场。晚上就直接三里屯和黄粱TITANIC105年了。好像这届北影节还有!确实挺难看进去的估计多数人都是。现在只记得一些剧照和这个片名了。都忘了自己看过。放映画质不太好。反正热门的抢不上。2017.4.14资料馆1号厅
感觉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孤独。几段床戏,对肉体的袒露,肉体仿佛成了一种符号。最喜欢的三场戏,迷雾中女主的的害怕,逃离和回归。情感的纠葛,欲逃不能逃,很暧昧;男主在找回马维时,回避了马维。在马维要火柴时,掏出了火柴又不敢给,对望时马维强忍着泪;威尼斯海上男主和伊达的对白,有意大利风情..
开场大俯拍大师手笔走起,运镜始终平稳精准,唯美床戏展现女人几何美,室内门窗框形构图多处对话镜语和声音选用精妙异常,自然摄影仿若油画,主角色彩对立,电子乐怀旧感十足。大雾恐慌,照片线索,树上奇物,蚌的性器象征,骑马暗示,躲避男性后窗内外默默对视+求婚后喜当爹,变作飞向太阳的脑洞。
#非常喜爱这个故事,是安东尼奥尼比较工整和平稳的一次发挥(剧作的小细节、伏笔照应很多,结尾尤其),少了很多透着绝望的诗性的发挥,前后两个女主角和谐地分割了剧情,让创作危机的男导演主角不断暴露非知识分子的可悲一面。而且关于女性的性启蒙方面也挺大胆的,安东尼奥尼的女性角色相当精彩。
短发女人太明艳了,看了一个星期的电影真的看不懂了。如果能够阅读安东尼奥尼那一定是超越意识流的冲击。独处时电子乐气氛诡异静谧,发散性很强。平静的大海让我落泪,窗外的白鸽凝视爱和希望的告白。爱上你是宿命。你是我的节日、新年。镜头好美。欧洲美学的浪漫和厚重是自然而广阔的。
開頭與結尾的上樓,找不到鑰匙與鑰匙在手中,最後打開門看見窗。漂浮在水面的小舟上的求婚,用一個錯誤解決另一個錯誤,諷刺的是她說懷孕了但父親不是他。所有人都虛偽,他反而覺得解脫,暢想科幻片的故事。前半段的剪接部分令人費解,再加上字幕也翻譯夠爛看得不順心
再看了一次,安东尼奥尼对现代社会中男女关系的把握不可说不精妙。这是一个一切欲望皆可满足的情感荒漠。本片表达没有那么抽象诗意。但也足够细腻。最后飞向太空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面还是一贯的精致,配乐也很赞。不算大师的最好,但也远在水准之上了。
看得有些打瞌,也有些孤单,不过这都在意料之中。印象最深的是迷雾那场戏,不过联想到雾霾驾车出行就容易出戏了。从译名到情理的探讨,都像是从《过客》里对接过来的,以致于这两部电影的结尾我现在都有点混淆。欧洲文艺片中的两性问题,难理解阿。北影节资料馆
【7.8】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安东尼奥尼借尼科洛和玛维以及伊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部分场景和镜头处理得很棒,大雾那段恍若梦境,但整体上还是因为安东尼奥尼的个人风格而显得毫无生气,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却仿佛已经消耗了半天光阴。
唯一没看“懂”的安氏作品(甚至有如此浅显、众多的台词?)。无论是跳跃的片段,变幻的人物,还是迷离的空间,隐喻的细节,都有些太惘然了,几乎很难体验到从前那种隐在的虚无之决力,但同时爱情故事又仿佛在往史诗气质流转,也许只是此梦来去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