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安娜·卡里娜 / Sady Rebbot / André S. Labarthe / Guylaine Schlumberger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62-09-20
别名:我的一生 / 赖活 / My Life to Live
用户标签:法国,戈达尔,新浪潮,法国电影,JeanLucGodard,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_Godard,1962
片长:80分钟
imdb编号:tt0056663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娜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如何从一名普通售货员走上卖淫道路的悲情一生。娜娜厌倦了售货员的生活,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可命运却让她陷入了出卖肉体的色情深渊。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义,越是怀疑生活的本来面目。命运辗转,就在她终于遇见她的爱人 时,命运又再一次跟她开了场玩笑,死在了皮条客的枪下。看似凌乱毫无关联的章节,充满哲理如呓语般的台词,为了“拯救灵魂而出卖肉体”么?影片抛掷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这一个问题。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一部大荧幕戈达尔,也是第四次接触戈达尔的作品。每次看戈达尔的作品总能刷新我现有的对于电影的认识。一个把身体借给他人,把灵魂留给自己的女人,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新浪潮的真核,即随心所欲。一个不停追问生命意义的妓女,把肉体出卖给自由的罪人,最终在荒诞的街头枪战中倒地,宛如一只忽然炸裂的气球。独特的拍摄手法,不断探寻影像表达能够延展的极限。文本与图像的相互剥离让部分台词与画面并不在同一个频道,试图用文学性更强的台词来表达更多的带有哲学意味的内容,一时间无法消化。不规则的剧作结构,不确定的冲突和呓语般本能性的交流让整部影片都显得让人捉摸不透。但其制作手法上的创新性,考究的摄像和把冗长的对话变得易于接受的奇妙方式(镜头与场面调度)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沉浸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中,音乐很美,女主自身以及镜头对女主的存在主义式的呈现,漂泊无依的灵魂和追问,渴求真爱、尚存的一点纯真之心,随心所欲实则心灵不安物质缺乏保障的生命状态,女主跟随音乐富有带感独舞的一段是诱惑的名义下,欢快纯真对自己生命活力的肯定与彰显,枪毙一刻是猝然也不会有后续的,就个人,生命短暂热烈又如浮萍漂浮不安随时无声得离开这个世间,无人记挂,就个人与他人,生活就像是欲望的交易,真实与情感难觅,女主被审问时,困在阴影中,前面是警察,后面是禁闭的窗,窗外是明亮的世界,她就这么一直困在追问随心所欲中。
镜头语言还是耐人寻味的:印象中很多场景都有种导演没钱买广角,即使推镜头也总有一部分没拍到,总之就是各种人物背对着你,人物移动节奏和镜头推动节奏不一,二层空间只能看到脚之类的取景尴尬之处,让你轻松意识到这是画面不是视角。几个桥段还蛮有意思,比如默片圣女贞德,比如咖啡厅和老头聊哲学。然而说实在的,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灵气,不知道想传达什么,可能我对女主实在不来电。女主像一个自我意识迟迟不肯觉醒的小女孩,让人烦躁。
娜娜思考語言的極限,後一場的對話就化為字幕,戈達爾每拍一部電影都像是在重新“發明”電影,哪怕類似的技法,用在不同的語境下,出來的效果截然不同。此片是用攝像機拍攝的安娜肖像畫,多角度觀察,平面化構圖,影調沈著厚重,一反新浪潮的典型風格。劇作細緻,布萊希特式的結構,吹氣球一場看似閒筆,卻預示了戛然而止的結局。
把自己租借给别人,但是如何留住自己。[Vivresavie]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丝解释说明的意思,第八幕的快速蒙太奇和其他几幕对各类文本的使用都只是为了呈现。戈达尔对有声片和默片的对白的运用灵活似在游戏,集中体现在第八幕和第十二幕。似乎所有的技巧都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复杂的层次。近乎完美的电影。
戈达尔是创造电影形式语言与声画关系的一把好手,本片仍然在形式手法上让人惊叹—在《女人就是女人》那样欢乐的喜剧中,影片没有现实逻辑,但是两人相爱相杀的情感逻辑是成立的。而本片节选了妓女的12个生活片段,很写实的内容和很形式主义的表达,加上最后过于突兀没有前兆的死亡,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也许戈达尔自己并不怎么意识到,他最初几部长片的存在主义气质要远超过他自认为的现实主义。这个「娜拉出走以后」的戈达尔式演绎,如桑塔格所认为,是一部观察而非解释性的影片。戈达尔用一种小说叙事式的影像书写,分12個篇章,用各种艺术意象和德国古典哲学,隐示成长、自由、责任等女性的存在境遇。
“揭去外表看到的是内在;揭去内在看到的是灵魂。”为什么会想到小时候?可能因为太多电影里都是这样走投无路的境地-->自由。可有选择的时候呢?是继续“坚强”地“虚伪”下去还是“随心所欲"?另:啊又想到为什么那么小就被戈达尔一击即中,完全因为他把自己女神拍得全是爱啊全是爱。。。
#第六部戈达尔#没有文艺细胞的我路过。。。中间睡了两觉。疙瘩儿的电影给我感觉就是,在某些瞬间能感受到他的那么一丝天才,有些颇有趣味和美感的瞬间,比如娜娜在影院流眼泪那个镜头真的很美,以及每个片段前重复响起的那段音乐也很不错,但是整体给我感觉还是太晦涩了。
#看的第一部戈达尔电影#章节式的结构,首先便昭示了电影的文字化倾向;构图上采用中景和近景——人物心理体察;多处背影——间离;妓女身份\哲学探讨,乃是引渡思想的做法。结尾的骤然死去,估计是一种反类型的考量,算是新浪潮对好莱坞类型片的借重。
安娜·卡里娜灵动的黑眼睛总是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的纯真与忧郁,一个看《圣女贞德》会流泪的女孩,一个思考交流哲学的女孩,一个对生活时而迷茫时而期待的女孩,一个最终生命只能献祭给残酷人生的女孩。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呢?近乎完美的作品。
1962戈达尔第三部长片,娼妓主题,12幕。语言“我曾认为跟你谈谈是很重要的,可我再也不这么想了,我们本可以走到一起的,可我们说得越多,可能性就越小”,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台球场里独舞,三个火枪手波尔多斯、思考与言词、哲学、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