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揭露的美国食品工业黑幕确实让人震惊,不过片中一味推崇有机食品的做法也值得指摘。食品工业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生产,足以满足普通民众对于食物的需求,但其中必然要做出妥协。食品作坊的优势在于能生产出更为健康的有机食品,缺陷则是产量和效率的低下。片中的逻辑很是吊诡,似乎有机食品价格更贵的原因是大公司作恶,可小农经济对于成本的控制能力又如何比得过工业大生产呢。另外,当消费者脱离了为温饱而挣扎的境地,有着足够的经济能力了才有资格考虑食品的健康程度。食不果腹的非洲人不会介意大豆种子是否成为孟山都的禁脔,也不会在乎鸡的生长需要四十多天还是三个月,只有小布尔乔亚们才有心情去幻想田园牧歌,吃着价格高昂的有机食品,思考女性平权和动物福利。
【C+】其实是反公司而不是反食品,更本质的说,反的是资本主义形式下资本家的霸权,其为了利益而蔑视人权的行为。然而近半的观点,都在用各种偷换概念,一杆打死一船的方式谈工业化食物怎么不好,犹如反转基因的崔永元一样睿智(吃加工食品可能生病,吃缺乏检疫的天然食品难道就不会了?)从豆瓣评论也看得出,绝大部分观众所关注的点也都歪到这上面去了。从这个角度看,影片无疑是失败的。
虽然充满了太多主观的论断,也缺少反方的现身说法(我知道他们都不接受采访),但是纪录片的重要价值是唤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一点上它完成得很出色。看着动物被自己压得起不来确实很受触动,也感慨于那个自己开农场的人,不过后来插入的有机实在是有些打偏。实质上讲,美国人是幸福的,因为至少有人可以愿意为之发声,且可以发声,而有些地方,更加糟糕,却更加安静。
1.小清新煽情路线,不够严谨深入客观2.科学和规模经济首先有很大好处,大公司太强势,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应该通过科学和制衡来解决,而不是反科学3.穷人肥胖的原因,吃太多垃圾食品也是一个。另外越是被生活所困就越是没有能量提升自我。罗胖说因为穷人缺乏自制,他确实观点偏右。
有句俗话意思是“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是任何生物生存下去的首要。而觉醒,必须从饮食开始,有所觉悟...ps看到影片里那些为了正确的原则跟大公司对抗的人们,太揪心了,真的,太渺小太脆弱..那些动物的屠宰场景,我是透过毯子的漏洞看的,尽量不看画面,专注于字幕。
开头非常棒,为什么工业化食品公司选择用农场来作为食物的广告图?控制农户、控制工人、控制一系列产业链,垄断巨头为了赚钱把一切都捏在手里,很合理。看过后不是很想吃肉……但是现代社会繁殖就建立在工业化上,廉价的繁衍着人口,再吃人口红利,且不论能不能砍掉,砍掉也会有严重的问题。
洋快餐没有长了若干翅膀的鸡,却有生长时间缩短一半、体积增长一倍、四肢无法支撑自身重量的鸡。工业化的生产系统改变了食物的生产方式,让食物变得价格低廉,不再有季节性,却缺乏原本的滋味和理所应当的健康和安全。可以想见,未来,有机食材以及自制的菜蔬将成为新的奢侈品。
看到有一短评认为里面揭露的食品问题究其根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问题,而本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结尾对有机产品的呼吁只是新的障眼法。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有一疑问,假如片中那几个大公司冠以国有企业的名号呢?这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关系吗?
几年前看过的了,对肯德基这类的跨国连锁产生阴影以至于慢慢吃的次数降低,然后最近又开始。。。变多)怎么回事。想起社会学公开课有个书《血汗超商》介绍,找了些资料了解,越发对产业链这种事情有了另外的想法。不再那么一刀切的“叫好”,却也多了些无奈。
其实期待看到更多,完完全全撤掉商业与资本的遮羞布。拍摄纪录片的人都值得尊敬!但想到《风味人间》的导演在一次采访中说到,用做综艺的方式拍美食,当把镜头拉得越高越近,对视觉冲击越大,观众就越多,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现在想来真不舒服
令人震惊的食品公司现状:鸡牛猪都强迫吃玉米抗生素在拥挤肮脏中生存,批量生产成各种肉饼,鸡排和超市的包装肉,种子经过转基因;消费者唯有擦亮双眼抵制快餐食品尤其是里面的廉价肉类,买更有品质的少加工有机食物才能逃脱食品公司的魔爪
怪不得US肉都那么便宜,穷人都那么胖,最可怕的是感染细菌/病毒。跨国公司把小农业吞噬,控制多数人口的食物,而这样揭露真相的纪录片就是帮助我们抵抗的有效方式之一。下次去超市只买localfoodandorganic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