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情节精彩到回看了好几遍,收藏了…看完后我在很认真的思考自己适不适合去做金融业,跟男主一样,只是想做好手上的工作,不一样的是当男主知道公司的股票交易是一个庞氏骗局后依然做下去想捞最后一笔钱,如果没有被抓的话结局是不是就是这样了,我感觉我做不到那种明明知道是骗局还依然往里跳,不知道很多P2P跑路的公司,员工有多少是知情多少是不知情的,为了赚钱而不去管其他,抢钱大作战电影形容的真的很贴切,sales并没有让大家生活更美好,除了骗了少部分傻子的钱满足自己的口袋外,其他再无其他。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虚假标的上面。金融行业工资为什么比其他行业高,就在于很多不可看见的灰色地带吧…就看你敢不敢了
10年拥有电脑后即观看的一部影片,记忆中,这部片最早地启蒙了我,并且冲刷了我的固有认知与偏见(虽然新的认知形成消耗了我接下来的近十年),甚至早于14年齐齐刷掉的“哈佛商学院推荐的20部必看电影”。阴郁沉闷的氛围与气质,赋予了本片一种冷酷的写实风格,而非《华尔街》《华尔街之狼》等赋魅的感觉。虽然在深度上有一些浮泛之感,但是作为启蒙电影,十分有价值。
骗子固然可恨,但想想受骗者是不是真的值得可怜呢?不就是因为贪婪吗。本片印象深的还有一点关于推销、销售的话术技巧:1.Fakeittillyoumakeit.Actasif...你不是一个普通人,依据顾客的角色,你是农贸部部长,商业大亨,医药专家……2.不给对方说否的机会,用问题让对方不停的说是,陷入你的套路
这不就是完美诠释了ICO的电影吗?除去因为圆剧情而设置的主角感情戏没能处理好影响了节奏之外,整体故事讲得非常流畅;通过父亲这一角色的引入,很自然的将核心矛盾从穷小子赚钱改变人生的俗滥主题升华至家庭与个人成长的细腻角度,非常高明;本阿弗莱克剧中的几场发言印象深刻,传销必备
向来金融界都是没人性的华尔街之狼,影片选择了另一个视角,全片建立在父子感情线上和电话另一头“鲸鱼”购买者。小白一步步成长正是靠收割这些韭菜,有点戏谑和感情牌的路线,外加选择了皮包公司,既不搞笑也不猎奇,可能我还是庸俗的喜欢更加纸醉金迷点华尔街点快节奏..
一个垃圾证券销售员反省人生的故事,故事讲得磕磕巴巴,可以看到几个当红辣子鸡比如范·迪塞尔和本·阿弗莱克青涩的样子,这个片子上映后,纳斯达克迎来了最大一次泡沫破灭潮,而我在写这个评论时,天朝迎来了最大一次崩盘,冥冥中自有天注定。
华尔街之狼的前半段和本片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的,后半段的转折做的太差,亲情戏几乎毁了,爱情戏完全毁了,Ribisi主演电影的尝试没有这么成功,演技远不如VanDiesel和大本,从此就只能乖乖做一个配角,真是悲伤
其实整个华尔街不都是这么发起来的么哪里抓得完?如果Seth没有被FBI盯也没有这么个圣母白莲花法官老爸谁会对这样的利润sayno?人物太多没有意义的关系链也太多最后还来个邪不压正真以为金融业是童话故事啊……
辍学,开赌场,加入股票经理人公司“骗取”股民,男主一直在做自己在行的。销售应该必看的电影,应该像片中范迪塞尔一样背诵华尔街台词一样熟悉片中哪些百万富翁的豪言壮语和雷厉风行,只是聚在一个错误的锅炉房里。开水房
阵容令人惊艳了,除了那个秘书太违和了,华尔街的桥段透露着怪怪的趣味。如此聪明机灵的GiovanniRibisi还真让人不习惯,讲父子感情的那段既真实又感人。大本那些年的演技可是比现在要好的赶脚~
算是提早预言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可惜现实中的这些骗子最后并没有被伏法,反而扎根在了高校,政府和银行中,影片还侧重了主角的成长与道德辗转,但后来的《华尔街之狼》早把这群人的道德抛到了九霄云外。
看了两次,第一次是刚高考完看的,第二次则是现在。相对于第一次什么都看不懂,第二次看无疑好了很多,也明白为什么主角会这么做。里面的电话销售真的很厉害,学到了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