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 de 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 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
本片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镜头素材来自由艾尔文•克利福德编剧,法国导演弗朗索瓦•莱兴巴赫(Francois Reichenbach)导演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的BBC纪录片。
奥逊·威尔斯是天才——他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都在以超出20世纪观众的感知习惯来讲述最基本的事实。这部以“伪画”和其背后的创作者为主题的作品,基本素材剪辑于前人拍摄的BBC纪录片,但却超越于纪录片之主旨,既讨论了艺术品伦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美的再创作。影片开头以威尔斯擅长的魔术表演引出核心问题:“真实”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结尾以虚构的毕加索故事作总结陈词,其创造性与旨趣达到了纪录片表达的巅峰。
8.5一件艺术作品,不管其是真迹亦或赝品,存在于其中的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是奥逊威尔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他在这部影像论文中,利用大胆的剪辑创造出一种肆意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形式自由的叙事,他不仅在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两位造假大师也回顾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某些特定经历
作者不是鉴定真伪的标准,艺术本身即是真实,尽管它永远包含假的东西:[赝品]这个核心论点就算放在奥逊威尔斯的时代也不是什么新发现。他费尽全力论证了这个显而易见的论点,却一没解构自己这个作者的位置、二也无法说清艺术怎样才是真实的。对于那些自娱自乐的杂耍蒙太奇我只能说:好吧你高兴就好。
从小说,合法副本而来,关于虚构和事实。这部电影而言,毫无感觉,乏味无趣。但是令人警惕的是即使是真实的纪录影像,通过剪辑和解说,可能变成了另一个意思。所以啊,还是要写文章,录像采访是会被恶意剪辑,进而曲解原意的。虚构的真实,片面的真实,这不就是新闻媒体的宣传吗?不可信,要警惕
造假与打假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此案中的打假者摇身一变成为彼案中的造假者之事被摆上台面之后,才发觉二者之间的博弈和对抗不过是充满戏谑的合作。就像魔术守则一般,即便心知肚明,也从不说破。假作真时真亦假,说到底还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分镜运作的方式和公民凯恩如出一辙。
确实对著作权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从本纪录片这样买版权后重新剪辑的是有著作权的,Irving的案例创作本身应当被保护,内容的虚假是另一回事,Emir只要不署名就不是侵权,但这些是不是艺术,狭义的认为不是,如虚假或无原创性,广义上即使是仿品也有其相对的艺术魅力。
7.5woc,反倒是最接近纪录(推及创作之于作者与观众)本质的一次自反,然而某些段落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纪录与非纪录的界限在于非虚构的形式验证(本片有)与纪录片制作者非虚构的主观认同(本片无)同时存在,共同达成对纪录片“非虚构性”的双重保证
蒙太奇的魔法!不留余味的快节奏快速把人拉入这场孰是孰非真假难辨的漩涡中,纪录片再加工的伪纪录片,奥胖打破界线与你讨论艺术与赝品,真实与虚假。会想到无敌的《西力传》,但奥胖显然更诚恳,向你欺骗再向你坦白,抛出了结论,至于信任与否,观众自有定论。
9。最爱的纪录片,这是关于谎言与欺骗的作品。没有砖家就没有赝品,奥胖真真假假的蒙太奇玩法加上最后揭晓他埋下的雷真是狠打银幕前砖家的脸。电影里也不是只有画家与作家两位造假天才,还有一位银幕造假天才。奥胖这部实验记录片比疙瘩的略知一二易懂的多了
四星半.关于几位赝品制造者的半真半假纪录片与影像论文,实际上是对自《世界大战》与《公民凯恩》新闻片以来近四十年魔术的总结;对艺术品真伪的讨论在阿巴斯的《合法副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奥逊威尔斯或许是影史上最具个人魅力的作者.
信息量大,剪辑牛B,但看的一脸懵逼。"Oursongswillallbesilenced,butwhatofit?Goonsinging."Maybeaman''snamedoesn''tmatterallthatmuch.
不得不佩服奥逊维尔斯对世事的深刻洞明,以及用特别的方式来阐释自己观点的手法,虽然这种阐述一开始不容易被接受,甚至觉得不知所云,挨过30分钟之后,熟悉他的方式,随着加入他臆想的毕加索的章节混入,观影开始变得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