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米克的近路 ◎片 名 Meek's Cutoff ◎年 代 2010 ◎国 家 美国 ◎类 别 西部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7.0/10 (1,455 votes) ◎文件格式 X264 + DTS ◎视频尺寸 96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01:42:41(h:m:s) ◎导 演 凯莉·雷查德 Kelly Reichardt ◎主 演 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Emily Tetherow 雪莉·亨德森 Shirley Henderson ....Glory White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Stephen Meek 保罗·达诺 Paul Dano ....Thomas Gately Neal Huff ....William White 佐伊·卡赞 Zoe Kazan ....Millie Gately Tommy Nelson ....Jimmy White 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Soloman Tetherow Rod Rondeaux ....The Cayuse ◎简 介 故事发生在1845年的美洲大陆,移民者进入俄勒冈的早期。一个由三个家庭组成的车队聘请山地人史蒂芬·米克做向导,穿越卡斯卡德山脉。米克声称有一条近路,却将车队领到了一片荒漠的无人之地。接下来的日子里,移民们经历了缺水、饥饿和信心的丧失。这时一名北美土著人途径那里,移民们必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从来都被他们视作敌人的人身上。 幕后制作 【女性视角的西部片】 《米克的近路》是凯莉·雷查德执导的第三部剧情长片。对于这部和人们通常看到的西部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凯莉·雷查德介绍,编剧乔纳森·雷蒙德当时正在做一项有关关塔纳摩监狱的研究,给影片很多灵感。虽然对安东尼·曼等许多传统西部片导演和其中的美丽风景很痴迷,但是传统片中总是以男人为主。这一次,导演决心尝试将女人放在镜头第一位,因此如何放置摄像机,如何组织情节的发展也相应完全转变了。 导演凯莉·雷查德的作品向来是以孤独个体难以交融为主题的公路电影。《米克的近路》是一部公路片,也是一部美国西部片。当人们随着三个家庭的长途跋涉穿越俄勒冈之路时,西部那宏伟雄壮荒芜可怕的自然环境在镜头前一览无余。电影中导演很明确地表明这么一种态度,这块土地不是属于这些长途跋涉企图开发征服的外来者,而是属于这些扎根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这种题材的尝试已经超越了导演之前两部聚焦于人心孤独的思想高度,开始用自己的视觉语言进行了一定的政治诉求,但是这种诉求在电影中并不显得僵化和刻意,而是一种自然的契合。 影片放映后获得了不少媒体的赞许,有评论称,“在短暂的90分钟内,我一点也不觉得闷,雷查德的朴素和直接深深打动了我。与导演之前的作品相比,《米克的近路》已经不是一部小制作,而是网罗了众多明星,其中就包括了布鲁斯·格林伍德、米歇尔·威廉姆斯等,他们的表现都很精彩。” 独立电影女导的西部女性视角 2008年,一部名叫《温蒂和露西》(2008)的电影上映,这个讲述一个女孩和她的爱犬的故事打动了很多观众。这部影片让米歇尔·威廉姆斯以演技打动众人,同时,该片还让一位名叫凯莉·雷查德的女性导演走入人们视野,她以写实的镜头和富于共鸣力量的故事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在那之后,凯莉·雷查德潜心创作2年,在2010年,再次与米歇尔·威廉姆斯聚首,这一次,她们试图做出更大的尝试,联手献上《米克的近路》,要在传统男人英雄主义弥漫的西部片中,以女性视角打开一种新的维度。 对于《米克的近路》的创作缘由,凯莉·雷查德并不讳言她的“反传统”动机,她颇为激动的表示,“这个主意来自于,如果你每次看任何西部电影,都会感到惊讶,如果把镜头从约翰·韦恩身上移走,你会问‘那些只是在这儿为他做了一顿早餐的女人究竟怎么看待他,她们看待这一切的视角在哪里?’这就是我非常想要去尝试的一件事情。”。故事的背景正是通过一位当年俄勒冈州的女人的日记表达,她在日记中记录着关于一群人是离开还是留下的对话,而这些信息通常来自于她们的丈夫。而这也是凯莉·雷查德试图以女性视角表达的当时的现实,“女人们在这些谈论和决策之外,她们只能彼此打听信息,或者当她们与自己的丈夫在帐篷里的时候施加些自己的政治影响,当然,前提是她们还有这样的政治影响的话。”。关于这部影片被解读的一些政治隐喻,雷查德倒是更多表达自己对布什总统的不满,“这个家伙会把我们全杀了。他们做了啥?只是将他们的力量在海外炫耀,但是从来不说事情的结果和走向”。而这也正是片中,女人们只知道男人们谈论的只言片语,却无法发声的现实反映,所以,这部影片的政治隐喻确实也是个值得有心的观众去琢磨的看点。 艰难与美丽同在的拍摄过程 虽然雷查德说起影片主题颇有些忿然之情,不过谈起拍摄过程,她倒是表现的兴致盎然,在她看来,在沙漠中拍片本身就如一场拓荒之旅。“你可以清晰的看到40公里以外,如果你乘着四轮马车一天行走10公里,我真的可以用宽镜头拍摄出一种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空交错感觉”。而拍摄过程也颇多艰苦之处,温度有时候高达43摄氏度,有时候又低的可以飘雪。雷查德表示这真的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环境让你感觉很难受,但是景色确实又很壮丽。在她看来,“你总是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发现美丽,同时又想骂娘,这就是我们的电影!” 尽管影片拍摄条件艰难,不过各位演员还是很配合的完成了这次痛苦与美丽同在的过程。无论在《温蒂和露西》还是《蓝**人节》中,米歇尔·威廉姆斯都扮演了虽然身处生活的艰难和抉择的痛苦之中,但是依然保持很强独立性和韧性的女性角色。而这一次,在更艰难的西部环境中,她需要诠释比以往更有“硬度”的女性角色。而片中作为引发主要矛盾,将移民带入困境的史蒂文·米克一角,则由布鲁斯·格林伍德扮演,此外雪莉·亨德森,保罗·达诺这样的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让这部充分表现西部大迁移环境下人物之间信任和冲突关系的影片中,演员的演技也得到了最大的表现,在201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他们的表演也得到了媒体的充分肯定。 政治隐喻解读下的西部传奇 作为一名独立女性导演,凯莉·雷查德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类型电影领域,竖起女性电影的大旗,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又令观众期待的尝试。尽管影片背景,男人们依然是决策的主角,但是视角上却是以女性第一视角去解读,解读男人们决策下,出现荒唐的境地和导致的一个团对的濒临解体。信誓旦旦的向导将一个小社会般的群体引向混乱,再结合凯莉·雷查德对布什ZF直言不讳的批评,自然的让不少评论人士将这部电影也解读为布什信誓旦旦的反恐战争和其它政策给美国社会之前造成的麻烦,这样的争议也给予了这部电影更多可看的话题。而抛开这些政治争议,这部独立姿态的电影,倒是召集了颇多实力派演员,更有刚刚提名过奥斯卡的米歇尔·威廉姆斯,诸多实力派演员的群戏表演,本身也值得我们去体会雷查德献给我们的西部拓荒史下的女性视角。 花絮 ·本片是米歇尔·威廉姆斯与导演凯莉·雷查德继《温蒂和露西》后的第二次合作。 ·本片的拍摄环境很恶劣,时而43摄氏度高温,时而飘雪。拍摄过程中,一位美工设计师便遭遇了严重的中暑倒下,接着一周后,又有一位演员因为体温过低不得不被送进了医院。
精彩到家了,雷查德拍的最复杂剧本,有力、真诚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人在环境变化下的失控。威廉姆斯与印第安人的关系是主要关系,印第安人登场以前,剧情一直围绕米克,实际上这一安排是伏笔,他是之后刻画主要关系转变的关键工具。女主第一次发现印第安人,果断拿枪射击,故意用固定机位长镜拍给火枪上火药的过程,利用程序的繁琐传达出紧张急迫的心理给观众表达女主的坚定态度——敌对;修鞋时自圆其说“我要给他一个欠我情的理由”——试图控制;给印第安人的食物被吐一地——反抗;为保护印第安人与米克持枪对峙——失控;最后一个镜头,女主一个特写(树枝遮挡象征囚笼)再切印第安背影,女主与印第安人位置互换——被控。米克结尾时说: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会不会是米克痛恨印第安的真实理由?
明明看完就标记了啊...现在都忘了最新鲜的感受了只能回忆起非常大的荒漠景象平行于大篷车队的横移摄影机运动非常零碎的对话在迷路向导和语言不通的印第安人之间如何抉择女主从一开始见到印第安人就惊恐地鸣枪到后来是唯一一个希望靠近印第安人帮助他以求后者感激回报带车队到达水源片子在探索一种非对抗式/奴役式的被很多评论家称为女性的跨语言交流境况同时片子大多数的视角都尽量靠近了女人向导Meek反而是非常次要的/记忆最清晰最震撼的是出片名前的车队过河后在慢慢在天际出现的车队好像来自天上而慢慢发现是一个特别特别长的叠化神来之笔了
《米克的近路》无疑是西部片缺失已久的最后一块拼图。雷查德没有像大多数“作者”那般借这寥寥几人鼓捣一出社会结构(历史进程)的隐喻,我们确实看到了一场权力结构的更替,但那更像是一种对周遭环境和氛围的呼应。再寻常不过的拓荒之路被拍得雷霆万钧,绝望和希望在旷野中被稀释得无足轻重,生或死在下一秒降临都不会引起内心的波动。这和我们以往看西部片是同样的心情,只是前者必然发生,后者必然存在。
极简,在各种关系和处理上做足了减法,这片才能像如今这般有趣,割裂孤立的人物同印第安的“闯入者”是一组有趣的比对,而同印第安人的语言隔阂入坠巴别塔,仿佛断绝了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有的猜忌和固执最后的处理模糊而又暧昧,最为迷人。观影过程仿佛置身于美国西部的烈日炎炎,口干舌燥求水而不得。
导演kelly一定非常欣赏michellewilliams.她们合作了好几部作品。想想那几部,发现女导演的风格是表面看波澜不惊,其实只是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所谓的“里程碑”、“突破性”、“标志性”、“意义”这些需要给很多事情标记、刻画的做法。摄影很好,有些画面让我又想起了《刺客聂姨娘》。
4.5。KellyReichardt的镜头是meditative的,painterly的,感情充沛的。Sheshows,butnevertells.让人联想到的是《愤怒的葡萄》,而不是西部片。车的那一段好紧张。结尾那棵生命之树,但是加上unnerving的音乐,前途未补,没有答案。
印第安文化更像一种强有力的象征;它是敬畏,是信仰,是指引未来的明灯。而在虚荣自负的现代文明面前,它是卑贱受虐的俘虏;是愚昧邪恶的,是可以游戏一样的被肆意屠杀。而现代文明,早已迷失,贪婪,阴谋,自私,虚荣,恐惧不一而足都显露无疑。而印语沟通天地,直达灵魂更是显得人的渺小可笑!
越看越觉得小米演技真是牛。片子的结局拔高了不少,带上了一点宿命却无力改变的味道。在无尽的西部世界里,荒凉烈日带来烦躁愤怒甚至崩溃,只能把自己寄托于狂野的自然,想走近路,想playtrick?noway.渐渐开始看好这位女导演了,不过她的片子千万不要下班看就是了,分分钟瞌睡
一部极其无聊的好片。从英雄主义的西部片套路里跳脱出来,回归到本就乏味绝望的西进运动的每个平凡个体。日出赶路,艰苦荒凉且无话可谈;日落休息,一片漆黑还提心吊胆。戏剧冲突无非三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内心,这剧都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展现了。好是真的,看不下去也是真的。
原来“独立”“文艺”就是不把普通观众当回事,很讨厌这种“只顾自己HIGH”的导演,真想问问女导演KellyReichardt,“田壮壮是你爹啊?”影片倒是很完整,女导演也很压得过劲儿,甚至结局颇有大师范儿,就是这年头这种自个儿玩儿的清高劲儿让人无语。★★☆
原来“独立”“文艺”就是不把普通观众当回事,很讨厌这种“只顾自己HIGH”的导演,真想问问女导演KellyReichardt,“田壮壮是你爹啊?”影片倒是很完整,女导演也很压得过劲儿,甚至结局颇有大师范儿,就是这年头这种自个儿玩儿的清高劲儿让人无语。
洗练电影语感与镜头内部运动高度统一,全自然光仿如混沌初启。大全景和空镜头中满是荒蛮世界苏醒的信息,抑或是人类的迷梦,漂泊绝境、神智指引。女性象征的“混乱”自有敬畏涌动,在超验的意识里寻找生命之源。《生命之树》《安乐乡》《牡丹花下》是否有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