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原名】Maos Last Dancer 【中文名称】最后的舞者 【影片类型】剧情 【影片时长】118 minutes 【国 家】澳大利亚 【出品公司】Official Site 【出品年代】2009 【上映日期】2009年10月1日 【影片分级】美国 R ※※※※※※※ 详细信息 ※※※※※※※ 【导 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主 演】曹驰 Chi Cao ....Li Cunxin - adult 阿曼达·舒尔 Amanda Schull ....Elizabeth Mackey 陈冲 Joan Chen ....Niang 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Ben Stevenson 凯尔·麦克拉克伦 Kyle MacLachlan ....Charles Foster Alice Parkinson ....Alice 杰克·汤普森 Jack Thompson ....US Federal Judge 阿登·杨 Aden Young ....Dilworth Christopher Kirby Ian Meadows ....Backstage manager 克洛伊·特埃考丝 Chloe Traicos ....Frizzy head girl Penne Hackforth-Jones ....Cynthia Sam Anderson ....Stage Manager Suzie Steen ....Betty Lou Laurence Fuller ....Aspiring Dancer Ferdinand Hoang ....Consul Zhang 郭承武 Chengwu Guo ....Li Cunxin - teenage Camilla Vergotis ....Mary McKendry 王双宝 Shuangbao Wang ....Dia Elia Da Costa ....Disco Dancer Robin Choi ....Embassy Guard Yang Li ....Shi Dao Madeleine Eastoe Steven Heathcote Tony Hall ....Office Worker 【剧 情】 一个中国北方农村贫苦人家的11岁男孩,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被挑选到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后来又获准来美国学习,并选择留在美国。最后,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芭蕾,成为澳大利亚一名成功的股票经纪人。 【幕后花絮】 影片改编自华人芭蕾舞演员李存信的自传《舞遍全球》。李存信于1961年出生在贫穷的山东青岛农村。11岁时由于机缘巧合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1979年,他作为第一批公派艺术留学生到了美国,后来他选择留在美国生活,最后成为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 一九六一年出生于青岛农村的李存信十一岁时被江青看中,选中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进而被派往美国休斯敦芭蕾舞团。李存信在美国找到人生第一份真爱,这促使他在一九八一年回国前夕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为了艺术和爱叛逃。背着“叛逃”的骂名,李存信展开了一段辉煌的芭蕾人生。在休斯敦芭蕾舞团期间,李存信摘取世界芭蕾舞蹈大赛的两银一铜,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优秀芭蕾舞演员之一。后在澳洲芭蕾舞团担任主要演员。在舞台生涯将要结束前,李存信通过远程授课,取得了股票经纪资格,成功转型。二零零三年,李存信的自传在澳一出版,即轰动西方世界,并在二零零四年十月获尼尔森图书奖。
《最后的舞者电影网友评论》
老外拍中国电影,还是有些猎奇心态,隔阂的地方。孩子,向外走,永远别回头,奔个好前途。这是父母最朴实,最殷切的期盼。打开国门的舞蹈,老外点评他们基本功很扎实,可是像运动员,而不是舞蹈家,没有感情。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巧了。寻求政治避难还是婚姻加入美国国籍,之前看过新闻不少中国艺术家和运动员赴美活动,逗留美国至今未归,都是一辈子。快活,自在。政治施压,只有关注才能产生影响力。老外总是带着意识形态来看中国,来讽刺中国。可是啊,我们始终底气不足,把屁股挪一个位置,似乎多了另一个视角。让艺术的归艺术,让意识形态的归意识形态。永远向前,向上,最大的舞台去绽放自己。叙事煽情而老套,但是背后的深意令人扼腕。反思,深思。
前半部比较好,并非十足的脸谱化,家人、老师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的,而很多我们说过的蠢话、做过的蠢事是实在的,没法反驳,后半部不论怎么修饰,都能反衬出他是自私的人——放下爱国这个大旗不谈,既然梦见父母被处决,为什么还能狠心把他们置于那种处境呢?没法自圆其说吧。总而言之影片还算心平气和,没有歇斯底里……李母的那句反驳是亮点。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跟17岁澳洲少年聊天,讲到他们学校会教授这本书,很好奇,找电影出来看。故事放在80年代初,政治气氛,外交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都可以理解。少年一步步突破自己,自信勇敢非常感人。但个人自传内容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渠道却是有失偏颇。再跟小伙儿聊聊之后,我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启发。
一看就是外国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充满了时代符号,竭力满足西方对那个年代中国的幻想,但倘若中国人来看,就觉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还有就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物还有拍传记电影的意义,自从他不顾父母的安危决定就在美国的那一刻,整个人物形象就坍塌了。披着自由外衣的自私,对不起,不买单。
太浅薄。小时候把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看成笑话,现在看来不管是说水深火热的人,还是资本主义本身,都是场笑话。一边是心灵的惰性,一边是身体的放任。“文明人当然可以不接受不愉快的事”,让自己受苦似乎才是一种罪。自由无法从外在得来,最终能让人自由的,只有甩脱对奇迹的渴望后,痛苦的独立思考。
前半部分剧情按预想的一步步展开,李决定留在美国,剧情冲突达到顶点,但后半部分的处理偏冷,结尾略显仓促。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剧中的多场景舞蹈表现,几近完美地演绎。个人对自由的向往,与出身环境的冲突,可以让一个人放弃家庭与亲人,甚至不惜以虚假的爱情来结婚,获取留美的合法资格,何其无奈?
敢講的。評論裏好多「拋開政治」,跟最近那個事兒又有點像。拋不開的,藝術關乎一切。但藝術不是工具,不應該也不能僅作為「任何」的容器和載體存在。它包納萬物,但這不是其意義所在。它應該是自由的。跳跳說「我已經去過朝鮮了,我不能假裝自己沒有」。已經見過自由了,不能假裝自己沒有。
不是每个表现中国年代政治变化的电影都是好电影,演的太过拍的假了。就算是80年代中国人到美国哪那么跟傻逼似的看什么都瞪大眼看?都敢跟洋妞第一次约会就亲嘴了不会说goodnight要说nicenight?看完电影只有一个感触,演的步子跨的大了,蛋都快扯没了...
与其说是时局和命运选中了他,不如说是优秀的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涩。很多关于中国政治的细节很有意思,为什么外国人拍中国那个年代政治总是这么切中人心,但是我们自己永远是边缘打转。没想到陈冲也有出演,感觉有她的片子一般都还不错
结束的时候我在想为何一部依然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片,却仍然十分耐看。也许正是导演将更多的笔墨描绘李的勤奋,孤独,单纯甚至自私的各种情绪,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爱欲,重亲情的普通人的形象,而不是只有口号与光环的机器人吧。
电影的确不错,但是不得不说李存信是被资本主义糖衣炮弹腐化的典型。他的确有些天分和自己付出的艰辛,但祖国培养了他并送他出国学习,然后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就计划性结婚,不顾国家间的关系,不顾父母家人在祖国的安危。
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再看这个真是感慨颇多…历史不该被遗忘。但比起倡导不要忘记革命先辈,那段岁月似乎总被遗忘,提及甚少。于是国人竟然只能从外国电影里了解中国历史【摊手】忘记最好的方式便是直面,逃避从不是智举。